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2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11.
我是一位农村小学校长,私下里曾为自己画过许多脸谱:胸怀宽广兼容,处世豁达大度,做事勤恳求实,学习孜孜不倦,工作经常反思创新……总之,要做一名好校长。然而农村小学,受地缘和经济条件等多方因素的制约,相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对商品社会物质利益的羡慕,对优越环境的向往,对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对理想世  相似文献   
12.
精神契约     
正有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的冬天,是美国经济最萧条的一段日子。这天,在纽约市一个穷人居住区内的法庭上,正在开庭审理着一个案子。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太太。她衣衫破旧,满面愁容。愁苦中更多的是羞愧的神情。她因偷盗面包房里的面包被面包房的老板告上了法庭。法官审问道:"被告,你确实偷了面包房的面包吗?"老太太低着头,喂懦地回答:"是的,法官大人,我确实偷了。"法官又问:"你偷面包的动机是什么,是因为饥饿吗?"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于《莱茵报》时期开启的经济学研究转向与其在此期间遭遇的物质利益难题密切相关。人们在讨论难题的成因时往往聚焦于马克思经济学常识的缺乏。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对马克思的观念束缚,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与现实间的鸿沟,或许才是难题的症结所在。因此,破解物质利益难题不仅是马克思摆脱黑格尔理性国家观束缚的必要环节,也是他开启经济学研究转向的最初动因。这一难题的最终破解成为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全方位开放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影响运动员思想变化的渠道日趋增多,运动员思想变化节奏也明显加快,如何结合运动队日前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好、更细、更活、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岳彩霞 《函授教育》2001,(5):111-112
在我国目前劳动生产率还很低的情况下,阐述如何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内在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6.
人的现代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崭新课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高度关注人的现代化问题,提出了追求人的物质利益,培养人的民主观念与法制意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战略构想.邓小平人的现代化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丰富发展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陈云的物质利益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云的物质利益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民性、平衡性、务实性和渐进性四方面,四者密切相关,完整统一。陈云的物质利益思想蕴涵丰富、内容深刻、独具特色.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思想.  相似文献   
18.
社会矛盾的产生符合矛盾普遍性原理,其在现实层面上有多种表现.文章从矛盾的产生及现实表现入手,就协调利益关系、处理社会矛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娴熟地、创造性地运用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之中 ,坚持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统一、改善人民生活与经济建设的统一、人民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改善人民生活的合理与普及的统一、改善人民生活与计划生育的统一、改善人民生活与厉行节约的统一。周恩来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求实性、全局性、坚定性、辩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正>1.顺应言语生命欲求,培养言语个性人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质、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之一。语文学科教育一旦被视为知识技能教育,必然会禁锢学生言语生命的自然需求——每一个儿童固有的言语天性。如果代表话语权威的教师从实用和世俗的人生目标出发,教学必然会吞没学生的言语天性。因此,应顺应言语生命的欲求,让每一个学生的言语生命个性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