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82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张淑梅 《高中生》2013,(18):12-13
写作时巧妙地引用,把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乃至蕴含其中的情感、旋律"嫁接"到作文中,使其成为文章的"亮点",可以使文章深刻鲜活起来。这样的"嫁接"可以引用名言警句、歌词、现代诗歌等,"手术"小,效果好。引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是前人的体验、总结,精辟并蕴含深刻的哲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作文中巧引名言  相似文献   
62.
新课程改革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作为语文改革的基本理念。这种理念贯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质疑"二字。但长期以来,学生的语文质疑能力不强。现代诗歌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质疑能力的很好媒介。在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学生树立起质疑的意识,掌握好质疑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一、说课实录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与母亲、母爱有关,来自冰心——《纸船》。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感受诗歌所蕴含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互动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1.说课标与教材《纸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  相似文献   
64.
阚卫海 《语文天地》2013,(11):21-2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使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现代诗歌作品,对课文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欣赏文章的内在美,体会作品的魅力。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现代诗歌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5.
青年学生是诗的年龄,是最有诗情的人群。"你们浑身的朝气和创造力,能生成格外新鲜和丰富多彩的形象。愿你们翱翔于诗的国度,享受诗歌的盛宴,并成为诗歌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66.
新诗在近百年生长中,因其变动不居,常有许多“代名”伴随左右,比如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歌、广义现代诗、现代诗、现代汉诗等。虽然这些冠名只是一、两个字的不同,却也体现其内质的差别。因此,只有先取得特指对象的共识后,才可能深入其中的肌理。  相似文献   
67.
这首诗是美国著名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lliams,1883—1963)最为出色的作品之一,是各种诗选必收的一首。可以说这是庞德之外的最短的一首现代诗歌了。  相似文献   
6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诗歌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主要的研究对象多为诗歌社团流派、现代主义诗潮、浪漫主义思潮与个体诗人等,而本体研究或形式研究则较少涉及。研究对象的确立取决于研究者所采取的研究立场与研究视角。作为文学门类中的诗歌,相对其他文体而言,是一门更加形式化的艺术,它要求研究者更多地深人到诗歌本体艺术层面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69.
在中外诗歌发展史上,西方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律诗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而且至今仍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都遵循严格的格律,这和当下面临的诗歌困境同时说明:格律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无律则无诗,新诗也不例外.这对当下建立新诗格律、走出新诗困境、繁荣现代诗歌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0.
综观2008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较浅易的,有定评的现当代诗歌开始走进考卷。其考查点侧重欣赏,要求考生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对作品约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