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9篇
  免费   4篇
教育   2353篇
科学研究   97篇
各国文化   42篇
体育   212篇
综合类   124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22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新维也纳乐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德奥兴起的一个现代流派。从乐派三位代表人物的作品和风格来看,其表现主义音乐发展呈曲折性。但不可否认,在20世纪的西方音乐史上,该流派的确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2.
《庄子》作为中国原始道家代表作之一,其内容极为庞杂。《庄子》内七篇为庄周本人所作,其自然观是要追寻合乎自然本真的人性,重建人之存在价值。《庄子》外、杂篇皆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段渐次成书。其自然观是对庄周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有三个派别,其自然观分别是:述庄派的自然化生论;无君派的率性自然论;黄老派的顺应自然论。  相似文献   
43.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44.
音乐对诗歌的影响没有比对诗人的影响更重要。琴最能体现音乐的特色。它的制作、德性、曲调、效果是音乐特色的直接体现,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汉时,它是儒家礼乐文明的传声筒,而魏晋时,则成了道家自然音旨的演示体,嵇康的《琴赋》就是这方面的杰作。南北朝诗人好鼓琴,从中他们得到了欢娱的情趣,新变的理趣和创作的旨趣。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诗人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介绍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考据学派的吴、皖分际,评述了他们褒皖抑吴的学术取向,并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章、刘、梁褒戴抑惠的原因。提出在清代考据学中,惠、戴并立,且惠启发了戴,戴又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46.
论述了南宋风雅词派的渊源、成因、题材取向以及审美规范,通过分析姜夔、吴文英代表词作,指出风雅词派的主要特点是词语雅化、精于格律、炼字炼句,用典隶事,既源于婉约词派,又异于婉约词派。  相似文献   
4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李东阳为主的茶陵派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已发表相关著作及论文多篇,对李东阳生平事迹及著述进行了疏证,对李东阳诗学理论有褒贬不一的评价,对他的诗歌创作也进行了初步探讨,但依然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48.
以李季为代表的民歌风格派是在传统的古代诗歌和民歌风格基础上,根据新生活内容的要求和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经验创造出的一种既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能准确反映新生活内容的新形式,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诗派。它在叙事和抒情两方面都取得成就。  相似文献   
49.
50.
本文考出属于郑板桥画派者35人,书派者9人,仿板桥题画者1人。其身份系低级官吏、失意文人、僧、道、医、工、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