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89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拾粪换粮记     
1971年冬天,我刚满11岁。我家是个大家庭,那时,上有太奶奶和爷爷、奶奶,下有哥哥、我和两个年幼的妹妹。全家9口人,只有父亲和母亲在生产队里挣工分。母亲是妇女劳力,只记半个工。每年秋天,我们家都因工分少,领不到吃一年的粮食。  相似文献   
42.
王海燕 《中国教师》2011,(13):28-28
<正>上学交学费,似乎自古有之,就像四季轮回一样自然。在《论语》里就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记载。我是1980年秋季开始上小学的。那时候我们鲁西南的农村还比较穷,虽然在农村上小学的费用很低,但因为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每年都是生产队里有名的"缺粮户",加上家里兄妹四个都上学,所以交学费的  相似文献   
43.
张艳婷 《山东教育》2012,(32):61-62
父亲两岁的时候,我奶奶就去世了。五岁时,父亲为了向我爷爷要五分钱买糖吃,被爷爷追打绕着柴草垛转了好多圈。十五岁的时候,爷爷也撒手西去,父亲就此成了孤儿。成了孤儿的父亲性格中倔强的成分就多了起来,他怕别人瞧不起他。其  相似文献   
44.
正距离安化县城130公里的大福镇益溪村里,山坡上有一栋近百年的破败木屋。每个上学日早上6点多钟,黄能定走出家门,到600米外的益溪村小开始"独唱",直到下午4点多钟,送走最后一个"听众",才饿着肚子回家。高中毕业的黄能定,当过粮站临时工、生产队长。1979年,驻村干部要黄能定到村小教书。"当时我不愿意,怕没经验教不好,耽误了孩子。"最终服从安排的黄能定,从此一个人撑起了村小。即便几年后读  相似文献   
45.
我上小学见到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范老师。那时的村办小学设在生产队的一个场院里。不知为什么,当时并没有正式上课,就记得老师坐在讲台上,我们坐在小凳子上不停地念书。那天,一位男老师坐在讲台上,埋头用蘸水笔写字,小学生们念书念烦了,纷纷从地上捡东西交给老师,我也不甘落后,从地上捡了一截石笔,跑上讲台交给老师,不曾想,一下把老师的墨水瓶给碰倒了,墨水洒到教桌上,我吓得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但男老师一点都没有责怪的意思,只抬头微微一笑,说“:不要紧。”然后把墨水擦干净了。不知是什么原因,上了学还没有开始上课,学校就放假了,而且放了很…  相似文献   
46.
母亲     
张玉华 《陕西教育》2005,(12):58-58
母亲今年年近七十.干了一辈子农活.母亲年轻时在生产队里提篓撒种.扬场上垛.样样活路拿的起来放的下.是大伙公认的多面手,那时去菜园子干活是大家求之不得的事.园头挑人,母亲每次都被挑中.为此不少人有意见.园头总是一瞪眼.你们谁能和她比.她又勤快、又不嘴谗,园头的话吓得失伙不敢再出声。  相似文献   
47.
母亲的善心     
母亲七十有二,佝偻的身子像当年外婆的样子,还在操劳着我们晚辈的工作和生活。前些日子,为孙女的婚姻,也担心不少心血,伤情的样子,感觉苍老好多。我也想说服母亲,老了,不要再为我们的事情操劳和牵挂,我们已经成熟了,有些事会慢慢处理好。叫母亲开心一点。她也说家事不和睦,怎么开心啊。我母亲的一辈子,都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全靠她的善心来感化我们成长过程。我父亲平时的语言很少,但持家的爱始终围绕在孩子身边,把一个家庭关心好,爱护好,让我们姐弟三个,在和睦家庭  相似文献   
48.
刚吃上白面馍没几天,外公外婆两位76岁的老人在一年之内先后离去。送走他们,我们欠了债,生产队解体时我们分到了土地和一些农具,也分到了600多元的债务,合计共欠债两个多元,压得我们头大。我一边上班,一边照看两个孩子,史夫种地,农闲就去集市摆摊卖布。我的工资每月43元,他卖布也赚不来几个钱。日子紧巴巴的,我们实在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49.
1969年11月19日,《文汇报》头版在毛主席语录“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引下,发表了长篇报道《牌楼大队十一生产队做到菜农不吃商品粮》和社论《赞“菜农不吃商品粮”》,正式提出“菜农不吃商品粮”、“宁愿多收一百斤粮,不要多赚一百元钱”等口号。接着.12月1日,《人民日报》又在头版发表文章《菜农不吃商品粮!》。直接将该口号推向全国.以致产生了“棉农不吃商品粮”、“果农不吃商品粮”、“林农不吃商品粮”、“茶农不吃商品粮”等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50.
生产队     
季为 《档案天地》2009,(7):17-23
生产队.这个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农村最低一级的生产组织单位和基本核算单位。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铺开,旱在80年代初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作为一种集体生产生活方式,生产队始终是中国农民难以磨灭的记忆.生产队的故事也就总也说不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