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教育   57篇
科学研究   10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古代诗词有不少情景交融、意蕴深厚的佳作,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从"移情说"的角度对其加以肯定,这实际上并未完全揭示其本质意义.如果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不仅能使其焕发出更为夺目的艺术光彩,而且能令人深切地体会到隐藏在作品中的生态美意识,并感悟作品所揭示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32.
张谷英村集生态美学、社会历史、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人文意识于一体,是历史与现代衔接最生动、最置观、最具文化底蕴的实物记录,其布局之妙、巷道之幽、排水之奇、空间之活是湘北民居建筑风水学生态美的代表,被中国建筑史学会高级规划师郑孝燮先生称为我国“湘楚明清民居的化石”。以堪称世外桃源的张谷英村为例,从古村的外围环境、总体格局、通道布局这三个方面探讨生态美学在古村风水理论中的表现,从生态美学的角度为张谷英村格局规划、环境保护、传统民俗文化提供继承、保护、利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
《庄子》中“止”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是主体通过虚静、坐忘的直观方式融入自然,体悟“道”并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径。同时“止”与无为、齐物等思想密切相连,它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注重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的自然生态,追求物我交融、和谐均齐、自由健康的精神生态,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此外,在文艺活动中“止”涉及主体自然审美方式、想象构思、行文凝滞通畅等问题。庄子哲学美学影响深远,提供了传统的思想资源和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34.
优美的自然生态、和谐的人际生态和精神生态共同织就了侗族河歌、京族情歌的生态意蕴和意趣。侗族河歌低徊柔婉,其意象选取与山水景色及农耕文化有关,是一种内倾型生态美蕴;京族情歌以大海为主要观照对象,具有明朗开阔、刚健雄浑的艺术特征,是一种外显型生态美蕴。京侗两族民歌都受到了中国“天人合一”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艺术上力求突破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局限,达到物我和谐、自我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35.
代表东方生存智慧的中国禅宗文化,以一种诗性的言说方式,展示了现代人类应该追求的理想审美生境.它以超越常人的、圆融无碍的大智慧,把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升华为诗意的描写,拓展了中国诗歌的审美领域,展现了东方民族特有的和谐审美生境.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以《全元散曲》中的少数民族散曲作品为研究重点,以生态美学为研究视角,从对象自然之美、人生自由之美、艺术本真之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突出地反映了少数民族异于汉族的生态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7.
论生态美学的本源性——生态美学:一种新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大道形上学为基础的美学,生态美学的本源性即它的大道性。生态美学的大道本源性首先表现在它超越主客二分对立,回到人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圆融共舞的浑然一体性。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主体论美学不能保证人与自然万物的本源一体性,因而遮蔽了生态美生态美学的大道本源性还表现于超越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回到本质与现象未分、源泉涌动的大化流行,以保证生态美的样态性,即美在时间中的涌动和变化之特质。  相似文献   
38.
《集宁师专学报》2017,(2):12-1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吉光片羽的佳作。"桃花源"营造的空灵润秀、神奇轩举美境,千百年来成了古今作家援景寄情的一片沃土,同时也构筑了广大民众神往渴盼的洞天福地。"桃花源"貌似东方式的乌托邦世界,其实是自然生态乐园的诗意呈现。从生态美学视野审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发现"桃花源"体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有机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39.
随着日益凸现的生态问题,人类对生态自然的价值进行着重新的审定,对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人们纷纷回望自然,涌动着亲近自然、崇敬自然的心理诉求。刘湛秋诗文作品就是其中之代表,他执著而歌,为自然生命而欢唱,他崇尚“物我圆融”,追寻“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相似文献   
40.
高校通识性生态美育知识普及体系的构建是培养生态审美人才、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国内外通识性生态美育知识普及的起源、发展与现状入手,探讨了我国高校通识性生态美育普及体系的主体、任务、内容、课程、教师、教法、情感教育、行为教育、自主教育等内容,对我国高校树立通识性生态美育知识普及理念,培养合格生态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