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875篇
科学研究   49篇
各国文化   40篇
体育   45篇
综合类   69篇
文化理论   30篇
信息传播   14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晓蓓 《编辑学刊》2005,(2):68-69
应当归咎于那些流传甚广的民歌吧,我总认为捕鱼是一件浪漫的事,脑子里立即会闪回诸如蓝蓝的江水、飘洒的渔网、剽悍的渔民……  相似文献   
12.
李桂荣 《兰台世界》2005,(8):137-138
西汉文坛,就文人来说是“辞赋竞爽,吟咏靡闻”的时代,在民间盛行的乐府民歌,被认为有“观风俗,知薄厚”的作用,创设乐府机关,广泛采集而唯恐有佚,并没想到给予约束。而文人的兴趣和才力都驰骋在“蔚为大国”的汉赋上,因而诗歌吟咏无多,诗祸也寥寥无几。但发生在杨恽身上的诗祸,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即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文字档案,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哎!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相似文献   
14.
一个地域的民俗文化与人文环境关系密切,更体现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而民歌作为地域民俗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可以直接表达演唱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皖北民歌的体裁类型多元化、曲风自由浩方、歌词直白,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深受大众的喜爱。文化的起源、民歌的艺术特征等反映了皖北民歌的文化内涵,但急需解决皖北民歌的没落和传承创新问题,对皖北民歌的传承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物名民歌是把属于同类的多个事物名称作为叙事或抒情重心集中放在一曲之内的民歌.它不仅是民歌艺术分析的重要范本,还是风行已久的物名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结构层面看,物名民歌通过灵活运用物名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有效将多个物名嵌入统一文本中.从修辞层面看,有些物名民歌大量运用双关手法,将物名与民歌的其他成分融为一体;有些是由某物的特点生发联想,将物名纳入已有抒情体系,借此特意打破抒情情境,扰乱抒情节奏,营造出曲折含蓄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巢湖秧歌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本文对照现代秧歌的发展和推广措施,探讨了巢湖秧歌的“跨界”属性对其现代发展的意义。利用文献资料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从起源和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了巢湖秧歌和秧歌的异同处,进而确定了现代的巢湖秧歌“跨界”属性。  相似文献   
17.
18.
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各地都有着不同风格的民歌.文章中主要论述了我国山西地区民歌的发展历程、题材、体裁、及各地分布情况和地区色彩.介绍了山西民歌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恩施是土家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同时也是有着丰富民歌文化的地区,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实现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民歌传承与发展的途径上,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考虑,如利用第三产业促进民歌传播、建立民歌研究机构,推动理论建设等,只有运用多元化的途径,才能够形成有效传承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作,它将木兰这个女子形象置于战争的环境中,置于个人、家庭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交织中来展现其性格以及这种性格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北魏的战争环境所导致的经济破坏、人口男女比例失调是《木兰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北方诸民族的尚武粗犷的民风民俗是《木兰诗》产生的文化环境;"木兰无长兄的实际情况导致了木兰具体的出征行为。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木兰形象所可能包含的新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将其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