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78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李再湘 《教师》2010,(31):109-110
二00七年的金秋时节.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我.真的未曾想到,突然天赐良机,我有幸走进了清华园.来到了我孩提时代就梦想.而又未能如愿以偿的地方——水木清华.参加了长沙市教育、卫生系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时间飞逝,这年的秋天显得尤为短暂而又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2.
广利 《陕西档案》2010,(1):56-57
2009年的秋天,生活了20年的古城——西安是那样的漂亮,美的哟叫人心里那个舒服……已知天命的几个老哥们在一起不约而同的发出共同的感慨:我越来越爱西安了!你看哪,参天大树遮不住大雁塔的古朴神秘,大唐不夜城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强大,沪灞生态区昭示着古城美伦美奂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知天命之年,王晓桦成了河北省大名县的风头人物。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官员,一个不断尝试着改革而又稍有顾虑的人;他做过党校教师,文章写得头头是道,却不喜欢被称作"学者型官员";性情温和,却无法容忍下属的错误,曾把人骂得狗血淋头;  相似文献   
14.
志于道     
骞叔 《中国德育》2006,1(5):75-75
“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见于《论语?述而》。中国传统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孔子自述他一生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一步“志于学”说的就是立志。后来的学者关于立志也有许多精辟的话。如:“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  相似文献   
15.
骨志刚 《语文新圃》2008,(11):39-41
很多人讲<论语>,我手头的是何新的和于丹的,还有其他翻译版本不提.   对于<论语>,我研究不多,也不准备研究太多,而且即便研究,也未必能研究出什么来.古往今来,人们已经研究了两千多年.能玩出什么花活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  相似文献   
16.
仰之弥高     
片段选读一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相似文献   
17.
李斧 《班主任》2007,(10):42-44
年近知天命,幼时的一些记忆越来越模糊。尽管如此,幼儿园时代的两位老师在我心中的印象却依然鲜活。苏喆园长2004年8月的一天,中央电视台儿童频道演播室里坐满一群"大孩子"。"大"是因为这群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到化作青烟而去时止,每个人的生理、心理、生活习惯、思想方法,都在时刻发生着变化。从十岁的童年,二十岁的青年,到三十而立的壮年,再到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的中年,所发生的变化是加法式的;从六十岁的初老期,七十岁的中老期,到八十岁的晚老期,再到九十岁乃至百岁的终老期,所发生的变化是减法式的。这一加一减,便是每个人的生命史。  相似文献   
19.
张春晖 《新体育》2013,(10):28-28
人到五十知天命,已经51岁的高娥依然活跃在全运会女子飞碟多项射击的比赛中,并获得该项赛事的金牌。她已经是国家飞碟队总教练,但面对自己的弟子们,高娥时隔30年再次拿到全运会的金牌。  相似文献   
20.
《同学少年》2016,(4):34-35
<正>培养独立精神丰子恺育有子女七人,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