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38篇
科学研究   14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健身观念与知行不能保持一致,针对这种现象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2.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和听课体会.认为当务之急是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解决好“教”与“学”的关系,努力做到知行统一.树立“学为先”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3.
多年以来,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一直被列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各级教育部门也经常通过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各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取得的实效性却参差不齐,原因何在?笔者试以亲自观察到的三个生活场景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4.
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别具特色的问题之一。宋明以来,它以个人为主体,主要围绕着知行的先后,分合,轻重,难易展开讨论的,这可以看作中国古代知行观的范式。王夫之穷尽了这一范式的发展余地,成为中国古代知行观的集大成者,在王夫之知行观的抽象理论中包含着封建主义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75.
知与行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但是,当前的党校教育中存在着各种知行脱离的现象,过分重视知的方面,相对忽视师生的践行能力。教育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创造在各个方面指导学生实现知行能力的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76.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这寥寥数语就概括出实践与认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行要建立在知上,知因行而实现,行成就知。在知行一体的情况下,自"明"就自然如群星拱月般出现。但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总是忽略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及生活体验,将行与知各自囚禁在两个空间里,知行的不统一让学生  相似文献   
177.
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契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开展了"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针对其培养目标,研究和制定了机类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方案并加以实施,构建了由教育信念与责任、职业学校师范能力、机械专业能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78.
“孝”是阳明心学乃至全部儒学的重要内容,经梳理,阳明之“孝”包含三个向度.“心即理”方面,“孝”是即心即理之心在事亲方面的动态生成,且具有“自然”的特质;“良知”方面,“孝”是人对其动态生成之良知的德性化领会,并在“致良知”中得以初步展开,为成圣提供了途径;在知行方面,以摄知入行的“知行合一”深化了“致良知”视域下的“孝”,从而在日常践履中落实对孝行所呈现之良知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9.
2014年9月17日至19日,中国·贵阳第二届知行论坛暨中国传统文化(阳明文化)的现代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学院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贵州省高校社科基地-贵阳学院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举办。  相似文献   
180.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状况的调研发现,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主体权利意识增强,义务责任意识相对较弱;荣辱价值认识、评价、判断能力较强,主动践行意识较弱。因此,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在尊重大学生个性差异和多元化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统一;积极发挥模范榜样作用;坚持知行统一,从身边小事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