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619篇
科学研究   128篇
各国文化   44篇
体育   71篇
综合类   95篇
文化理论   32篇
信息传播   32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契丹族的柴册仪,属于辽代礼仪中的吉仪,相传为阻午可汗创制,初为部落联盟选举可汗之仪,辽建国后成为新帝即位时的定制。前辈学者对这一问题多有研究,然而对于柴册礼的举行时间及地点的研究还存在缺陷。虽然《辽史》中关于柴册礼的记载既缺乏又混乱,但并不是无迹可寻。笔者认为柴册礼的举行时间多在十一月,是由于后世效仿辽太宗的缘故;柴册礼的举行地点与四时捺钵相同,皆分为两个时期,即太宗至景宗时期在木叶山行柴册礼,圣宗至天祚帝时期在白岭行柴册礼。  相似文献   
132.
孔子在整合梳理先前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和为审美尺度,以仁为审美思想的核心,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学思想。他用审美化的人生态度去实践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在诗、礼、乐的有机相融中实现他崇真、致善、尚美的价值取向。他的审美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可贵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3.
简单是智慧     
<正>古时有一位知府新上任不久,他想考察一下手下的三位官员,向朝廷举荐一位。一天,他坐在正堂召集三人开会,开完会对三位官员说:"我需要一根针,你们准备一下。"说完,便走出了正堂。"知府新上任,只要一根针,这是什么意思呢?"三位官员都摸不着头脑。第二天,三人都没来办公,知府便差人询问三人去向。不一会儿,差人回来,向知府报告说:"大人,李官员昨天买了一根杵,正在家里光着膀子磨针,要告假一段  相似文献   
134.
庶吉士教习官在庶吉士管理和进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自宣德五年至明亡,实任教习官共有110名,几乎都是鼎甲进士和庶吉士出身,与庶吉士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功名和文化素养层次结构;教习官最初由翰、詹官充任,适应庶吉士日益成为阁臣主要来源的变化,弘治后则改由太常寺卿、吏(礼)部侍郎乃至尚书兼翰林学士或侍读(讲)学士充任,其品级也升至三品乃至正二品.教习官教习内容以诗文为主,虽难以适应培养庶吉士成为高级辅政人才的需要,却始终未得改变;教习官无固定任期,再加后期更换较频,也不利于教习质量的提高.教习官一般由阁臣推荐产生,不仅本身成为阁臣的重要人选,而且成为维系阁臣和庶吉士关系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35.
先秦饮食“形”之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先秦时期,经过人们长期的饮食实践,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在饮食器具、食材准备以及饮食过程等各方面呈现出深层的精神审美意蕴。先秦饮食审美中的"形"与"色"、"味"、"意"共同构成了先秦饮食的审美追求。"形"以直观、具体的面貌呈现出先秦时期的饮食状态,它是更"表层"的审美追求。先秦饮食"形"之审美主要表现为"饮食器皿之形美"、"食物之形美"、"食物陈设之形美"、"饮食者之形美"等四个方面。先秦先民们所重视的对饮食"形"之审美,均是从实际饮食活动中归纳出来的,合"礼"则显其"形",合乎其"形"则显之美。  相似文献   
136.
找找看     
《小学时代》2015,(Z3):19
这张巨幅油画的名字叫《迦拿的婚礼》,是意大利画家保罗·委罗内塞(1528~1588)创作的,现存于法国卢浮宫。油画描绘了耶稣创造的第一个奇迹:将水变成了葡萄酒。画面中最主要的人并不是最左边的新郎新娘,而是坐在圣母玛利亚和门徒彼得中间的耶稣。  相似文献   
137.
在元代,荀学备受冷落,少有学者深入研究荀子。元代学者眼中的荀学是"疵"与"醇"并存的。元代学者对荀学瑕疵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荀子的"性恶论"主张,同时,荀子亦受其弟子韩非、李斯牵连而受到元代学者的责难。荀学虽然被极度边缘化,但荀子始终没有走出元代学者的视野。元代,荀学之"醇"主要表现为荀子礼论的反复被征引及其有助于名物考据的功能。元代学者眼中的荀学之"疵"与"醇",基本因袭了宋儒的说法,未能脱离宋代理学家设立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8.
闽南族群源于中原,成于闽南,走向世界。闽南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和"、"礼"、"义"、"易",打造"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精神,弘扬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包容力、统合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9.
新诗声音是一个包括了新诗音乐性,不完全等同于新诗音乐性问题的概念。传统诗歌的歌性特征在新诗变革中发生了现代性转变。新诗倡导的文言合一、诗文合一,就是主张用说话的声音,按照自然的音节,用白话口语写自由的诗,替代适合歌吟的文言格律诗。现代诗歌的声音,强调语言与意义融合,是一种蕴含于思想之中的声音,把传统诗歌形式化的声音变为自由活泼的有生命的声音。诗歌的声音感受既是一种身体的感官活动,也是一种由意识参与的综合感官审美体验。诗歌声音的感官功能首先是诗歌语言的声韵作用,这种声韵包括文字的语音、语气、语调、词汇组合、语义结构等方面的声韵因素;其次,常常通过视觉作用转化为听官的感觉,作用于心官的体验,在现代诗歌中大量通过意象的象征化表现,呈现为一种混沌的虚实相生的混响。现代节奏是新诗声音的核心元素,一种在变化中有一定规律重复的开放性多元化节奏,是构成现代诗歌声音最重要的美学机制。现代节奏多元化形态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自然的音节节奏、变化统一的对称节奏、分行建构的视觉节奏。现代诗歌变化的多样性节奏,从时间意义上让诗歌的声音与意义获得或停延、或呼应、或回响等表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0.
"官谣"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因此,为了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必须治理"官谣"。我们以为,"官谣"的治理必须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本,因为谣言止于真相,真相源于公开;辅以追究"官谣"制造者之行政或刑事责任,则可以寒蝉其发布"官谣",从而使"官谣"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