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1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编辑看稿过程中,南京出版社责任编辑沈丽国女士就一连提出了50余个疑问:一名妓女,为何成为当年王莹、蓝苹(江青)等中国顶尖大腕争抢主演的角色?直到今天,风传华谊兄弟影视公司要投资4500万美元,把《赛金花》打造成好莱坞大片,原因何在?八国联军攻进北京,风月场上的赛金花如何能左右联军司令瓦德西?为什么一出《赛金花》,上海连演22场,国民党禁演,全中国轰动?从风尘女子到公使夫人,从上流社会再坠入社会底层,上过金鸾宝殿又下过大狱,有人骂入地有人赞上天。她的命运为何那么扑朔迷离?就连她的故居遗址,至今人们也疑问重重……  相似文献   
2.
窦娥的困惑     
温斌 《现代语文》2006,(9):118-119
关汉卿在中国戏剧史上领军地位的确立得益于他诸多悲剧的创作和悲剧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对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思考,由此产生了中国学史上第一批以独特的人生境遇和艺术魅力鲜活予历代人物画廊的女性形象,窦娥就是其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3.
吴秦遥 《中国教师》2011,(17):74-78
<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开展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积极反思处于不利境遇的社会底层群体(被压迫者)的受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尖锐而又深刻的观点,如人性化与非人性化、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阶级划分、对传统的  相似文献   
4.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在1984年写下的一篇"忆旧之作",叙述的是作者一家和北京一位拉平板三轮车的老人"老王"交往的故事。作者以纯熟的手法和冷静的笔调,将老王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剪裁在一起,展现了这位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艰苦生活和善良品性,  相似文献   
5.
记者站在党性、人性的立场上,眼睛紧紧盯住社会的弱势群体艰难而苦涩的生存状态,用正义的笔触,反映他们的苦痛,帮助他们伸张正义,呼唤人们的善心和人性的复苏与觉醒。李大钊曾要求记者“应该多方面的报道社会生活,特别要注意报道社会底层的情况”。[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任陇婵 《视听界》2015,(2):14-15
在"饿死诗人"的时代,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很窘困的余秀华火了。1月中旬,余秀华的诗及一些学者的推介、评论经一些微信公号和朋友圈连续转发,又被广电、报刊等主流媒体连番轰炸式报道,短短几天,她便成了国内诗坛陡然升起的一颗明星,并迅速完成了由一个喜欢写诗的残疾农妇到县作协副主席、比肩文化名流的"蜕变",连她本人也感觉"像坐火箭一样,一下子飞到了天上去"。余秀华事件使电视荧屏上一向冷门的诗歌话  相似文献   
7.
目标     
很多人应该听过"磨杵成针"这个成语故事。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却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有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生活的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各方面条件都相似的年轻人。结果发现,目标对象中,百分之二十七的人没有目标,百分之六十的人有模糊的目标,百分之十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百分之三的人有明确且长期的目标。25年后,没有目标的人,几乎  相似文献   
8.
尊重著作权     
《春天里》这首歌在网上播唱后,让亿万农民工感动得落泪.以至于大街小巷都流行起这首沧桑的歌谣。仔细听听,这首歌不是汪峰的原唱.而是旭日阳刚的翻唱。平心而论.旭日阳刚组合的唱功确实不及汪峰,但他们朴质、苍凉的嗓音却极具穿透力,再加上真情的演绎,完全道出了社会底层百姓的辛酸与坚强,更能激起无数听众的强烈共鸣。每每听罢,  相似文献   
9.
王乐斌 《视听界》2011,(6):10-10
有档民生故事栏目,收视不错,过年回老家,人们喷喷称赞。偏偏当地曾有一桩糗事被拍了去,讲姨夫和外甥女的不伦之事。不想上集播完有关部门把电视信号蔽了。人们就觉遗憾,问我那家人到底怎么回事?我说都是一个镇的,你们不知这事?大家摇头。镇上的“风流韵事”,当地人还多不知晓,却通过电视开了眼,可见这类电视节目多受欢迎啊。想想,那些充斥屏幕的稀奇事,多半来自社会底层。被摄入镜头的故事人物,没文化、经济能力弱的农民占大多数,他们家境贫困,很容易因一些棘手的境况而没了主张,也很容易为一些蝇头小利发生纷争,感觉到吃亏上当,求助无门时,就想到了电视,曝光可以为他们主持公道,为他们撑腰正理,为他们鸣冤出气……  相似文献   
10.
人性的坦露     
《收获》杂志2007年第2期刊载的晓苏小说《我们应该感谢谁》,是一篇不可多得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底层有关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