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16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皈依基督后的北村置身神界看人界,努力在关注现实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探寻中,突出基督对于处在精神绝境中的人的拯救。在当代语境中,为了确立这种神圣话语,北村在他的小说叙事中往往采取了一种极端表达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82.
在新时期之前,城市诗同其他题材的诗歌相比,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相对劣势状态。新时期以来,我国逐步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使得我国的城市诗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当然,城市诗并不光是对城市进行浮  相似文献   
8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处于十分神圣的地位。《西游记》以玉皇大帝和天宫诸神对孙悟空的无可奈何,以唐僧西行所经国家君主的嗜血、昏庸解构了儒的神圣性;以孙悟空师兄弟的劣根性,唐僧的无能,佛祖菩萨及其弟子的肮脏,唐僧师徒取经历难归于佛祖报复性的故意设置等解构了佛的神圣性;以诸道士、真人作恶和无能解构了道的神圣性。小说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幽默和智慧  相似文献   
84.
“城市化”在地理与精神两方面的全力扩张,导致了众多原有神圣既存的空前压抑——这是我们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遭遇到的令人惊异的严酷现实。文学在此语境中的被迫“转型”无疑具有着悲壮的意味。“城市化”趋势在历史逻辑范畴里所获得的必然性身份以及其在民众的日常生活进程里所赢得的认同与赞许,已经使“城市化”生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并且以思潮化的方式得以大规模的传播。  相似文献   
85.
残疾人事业的伦理学辩护及其限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0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在各个方面(就业、教育、社会交往、公共设施和康复等)都取得了今世界瞩目的成就。残疾人事业可以得到各种一般原则的辩护,但也还具有不充分性,因此,我们将一般原则降解为实际境况之具体策略,但在具体实践中,残疾人事业仍存在种种限制。  相似文献   
86.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笔者深深地感到,班级管理工作要体现以人为本。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规律。其次,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提高良好的品德,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需要教师有耐心、有信心、持之以恒地深入研究学生,找到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方法、途径。再次,学生在生活中的点滴发展、成功都是他们努力的结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87.
神圣的沉静     
还记得童年在重庆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  相似文献   
88.
伊利亚德认为人类有"神圣"和"世俗"两种存在方式."神圣"作为宗教的人的存在方式,可以从荣格分析心理学角度进行阐释.在分析心理学看来,"神圣"就是我们内在更大的精神整体,而"世俗"就是我们漂泊在这个尘世的意识范围内的世界.  相似文献   
89.
刘景 《科教文汇》2010,(31):59-59,77
在中西方,人们对数字"三"似乎有着特别的偏爱,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其中既有"文化共核"的部分,比如"三"的"神圣与完美"之意,又有迥异的文化认同。中国人认为"三"不仅有"多、杂"之意,还有"少"的意思,有些情况下还含有贬义。在西方,"三"虽然常含"幸运"之意,可是随着文化的不断扩充,它也不总是那么"幸运"了。  相似文献   
90.
学界关于龙形象的起源问题一直讼争不断。从功能学派的角度看,定型后的龙形象明显具有天命、神意的符号功能,这种功能应当是龙形象在中华文化中传承的根源。以此为基础对龙形象的观念史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们在构建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崇拜对象时,将其形象的身体部分神化抽象为腾飞状,这种兽首蛇身的形象开始成为一种构建神圣动物的固定图式。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萨满信仰背景下,这种可以飞翔的神圣动物成为一种接引萨满(大巫)升天通神的坐骑、神使,战国以降,神仙家与道教也将其作为神仙坐骑、成仙接引者。正是由于其飞翔升天通神的能力,以及作为接引神使具有的天命、神意象征意义,龙形象在汉代被作为神圣符号、天命权力载体,统合进了帝王神圣形象建构中,甚至成为了帝王独占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