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619篇
科学研究   35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32篇
综合类   36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10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赵盂頫楷书不是笔笔唯法的唐风,也不是舍法取意的宋人风格,在欧、颜、柳、赵四家中他是最高技法的楷书写意,是以楷法体现汉字书写美的最高典范,是中国书坛唐后至今千余年来承钟、王书风变古出新的样板。  相似文献   
102.
清朝咸、同时期,贵州爆发各族人民大起义。贵阳作为贵州的省会,一直是各路义军围攻的重点地区。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贵阳周边民众纷纷利用地理优势,在山顶和洞穴修建营盘和躲匪洞,以求自保。现今花溪地区境内仍然遗存有大量营盘,这一历史产物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认识尚不深入。花溪湖潮同治四年的《泰平洞碑》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对《泰平洞碑》的考证,可以加深对营盘的认识,更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侧面了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03.
禁忌语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禁忌的一部分。通过探讨英汉禁忌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共性以及它们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让英语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跨文化背景的一些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避免在英语交际中犯语用错误。  相似文献   
104.
太平天国禁止棺葬。禁棺葬的原因,一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一是木材的来源受到限制,而布衾绸缎既容易置办,也便于办理丧事,另外与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也有密切关系。禁棺葬的政策对太平天国统治区的宗法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05.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两种语言在禁忌话题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并有其各自的表达方式。委婉语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6.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赵构在应天府即位,重建赵宋王朝,史称南宋,宋金对峙的大幕由此拉开。不过,宋金对峙的局面并没有阻断南北双方的经济交流,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南宋的粮食、绢丝、茶叶等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宋金边境进行交易。但是,在南宋对金贸易的诸多物品中,书籍却一直被列入禁运范围。南宋对金贸易中的书禁政策,实际上是继承了北宋  相似文献   
107.
根据修文县蜈蚣桥彝文碑所译出的内容,结合桥的实际及地方志中关于建桥的记载,通过明史、明实录和水西安氏谱系等资料印证,证明修建蜈蚣桥等十桥的功劳主要应归功于安贵荣,同时,也考证了蜈蚣桥修建的起止时间,应在1469-1486之间.  相似文献   
108.
根据修文县蜈蚣桥彝文碑所译出的内容,结合桥的实际及地方志中关于建桥的记载,通过明史、明实录和水西安氏谱系等资料印证,证明修建蜈蚣桥等十桥的功劳主要应归功于安贵荣,同时,也考证了蜈蚣桥修建的起止时间,应在1469—1486之间。  相似文献   
109.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历史文化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禁忌普遍存在于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并反映在英、汉语言中.文章从语言禁忌产生的原因和演进着手,通过对英汉禁忌语的对比,从中折射出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内涵,有助于英语教学和交际.  相似文献   
110.
王十月的长篇小说《无碑》是对上世纪90年代城市底层真实的文学表述,堪称众多打工文学作品中的力作。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一代打工者的底层生存状况,展现了特殊社会时期强势的城市文化与弱势的乡村文化间的矛盾冲突,并以此揭示打工者面对尴尬身份的追问与焦虑,直击他们所承受的生存困境,以具有人文关怀的笔调完成了打工者自我的呐喊与诉求,真切地体现了文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