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5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王昌龄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在意境的营造上受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表现了佛理禅意。内容上体现与禅师僧友的密切交游,表达对方外生活的艳羡向往,阐发对佛道禅理的深切感悟;艺术上在禅语和诗性的结合中表现与大自然最深沉的和谐契合,通过对自然物象的纯然呈现,表现独具魅力的佛道禅理,借对世事无常、情感幻灭的体证,直接抒情感物、了悟佛性。同时,诗人借以释解其心灵的孤独、郁闷和悲苦。因此,王昌龄“确实是达到了禅境的诗人”。  相似文献   
62.
函可是明末清初著名诗僧,他著有大量咏千山的诗歌。函可咏千山诗歌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写千山自然景物之美,抒山居林泉之乐;二是记游千山旧址古迹,抒怀古之幽情。三是禅趣禅意的写照。其诗歌艺术特点是自然生动,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63.
【文本解读】《石头汤》源自欧洲传统的民间传说。据说,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可以溯源自法国、瑞典、俄罗斯、英国、比利时和其他一些国家。而关于煮汤的材料也有不同版本,除了石头还有钉子、斧头等等。美国作家琼·穆特独具匠心,他将这个传统的西方故事移植到了中国,并将其与东方的佛教相融合,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悠远唯美而又充满禅意的故事——  相似文献   
64.
中国题材"寒山拾得"在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大放异彩。以森欧外为首的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运用此题材创作了作品《寒山拾得》,用寒山、拾得两个形象表达对中国禅宗、道教的理解和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65.
在唐代,驴作为特殊的意象,频繁地进入文人诗歌创作中,并逐渐具有了特定的文学和文化内涵,成为诗人(包括贫士、隐士)特定的坐骑,甚至在某些诗僧的诗歌中还带上了禅意。唐代诗歌中的驴意象对后代诗人,尤其是宋代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6.
禅与武道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思想在历史上对日本武道文化的影响,似乎要比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影响大一些。对禅与武道融合后的核心理论以及与各文化艺术学科一致的精神修养境界等问题,做了评价、探讨;提出了禅意可以作为一种调节心理的方法,为运动理论和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67.
潮汕僧诗除木陈道忞外现存不多。本文为研究这类诗作,评述了自宋慧元以来七位高僧诗偈,这对研究潮汕宗教文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8.
诗人刘章以平实、真挚、厚诚、豁达之心,创造了一个朴质无华、厚重天然、物我流注、终归大适的缪斯的艺术世界,他的诗在我国当代诗坛有着广泛的影响。从农民诗人到学者诗人,从社会功利性到佛音道意的表达,从人生社会百态到哲理意蕴的表达是诗人50多年来诗歌创作的曲折而艰辛的历程。而今诗人还在这个缪斯的大千世界中遨游、拼搏,为人们奉献着一片痴情和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69.
国内王维与佛禅关系研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高潮后,二十多年来呈现出兴旺局面,研究家们在发掘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多元化、多角度的有益探索。本文收集有关研究成果的线索近90条,从佛禅对王维心态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佛学对王维创作手法的影响、王维对禅宗的反作用、以及佛教对王维诗的消极影响等几个方面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70.
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的禅境,这是贾平凹对禅意的妙悟。这种妙悟的禅意主要表现在作者于《月迹》中给我们描写的一系列意象之中所描绘的一系列意象——月、水、山之中。通过这些意象,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静虚、空灵之境。也正因为这些颇具象征意味的意象,使他的作品意蕴深远,情味深长。这种创作的审美取向,在当前的散文创作中仍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