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70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23篇
教育   12215篇
科学研究   1274篇
各国文化   67篇
体育   216篇
综合类   572篇
文化理论   85篇
信息传播   2648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94篇
  2022年   344篇
  2021年   287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238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332篇
  2015年   647篇
  2014年   1244篇
  2013年   1087篇
  2012年   1175篇
  2011年   1366篇
  2010年   1317篇
  2009年   1313篇
  2008年   1338篇
  2007年   1070篇
  2006年   940篇
  2005年   611篇
  2004年   499篇
  2003年   544篇
  2002年   485篇
  2001年   397篇
  2000年   289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嘉应学院学报》2015,(11):18-23
动态认知逻辑能够完成多主体信息交互活动中认知状态的刻画,但是它缺乏对密码通信的支持,同时密文处理规则的描述和主体密码全能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CDEL(Cryptography Dynamic Epistemic Logic)是支持密码规则的一阶认知逻辑,它为开放环境下主体传送信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描述方法.文章讨论了该逻辑中的密码公理的引入和密码全知问题的处理,简要介绍了其动态扩展方法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2.
在我们并无恶意的笑声面前,历史,以及历史中的那些惨剧,都退化为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和一个个冰冷的符号。其实,我应该预料得到,学生们学习《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可能会有的表现。只是,我希望这样的表现能稍稍好些,  相似文献   
143.
“折桂”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典故,拥有众多与科举功名义有关的同源典面。其中许多典面结构凝固,具有复现性,属于词、固定短语或准词。“折桂”典面的多样化是社会历史因素、文学传统因素、主体心理因素及文本构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后,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使用者追求异质感和典雅性的交际心理使“折桂”典故的基本语形“折桂”一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找到了新的语义、语用空间。复出后的“折桂”一词语义已由表示科举及第转向多表示竞赛获第一名。目前,“折桂”一词的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44.
145.
《活着》的英译本一经出版获好评无数,译者白睿文力求忠实原文,尽力传达原文内容,译文翻译取得较大成功。两种语言间完全对等的翻译是不现实的,译文和原文难免会存在一些细微差异。《活着》英译文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语义偏移现象。本文将从译者的认知识解入手,通过对比典型的汉英翻译例句讨论《活着》英译过程中的认知语义偏移的特点,并分析认知语义偏移背后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6.
147.
本文以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课文中的长句为例,对如何应用语义分层法来解析英文长句做了具体演示,文章对该方法的操作理据进行了说明,并对其有效性做了测试和问卷调查,结论是语义分层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英文长句。  相似文献   
148.
1922年语料库中把字句出现了十五次,出现的场合各有千秋,不一而足。那么,把字句的使用到底有什么句法结构、语义语用功能特点呢?这正是我们在本文中孜孜以求的事体。  相似文献   
149.
读图时代来临,“视觉文化”蓬勃发展,标志,是“视觉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代表某种特定事物内容的图形符号,象征图案,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校擞作为学校的标志具有很强的符号性,本文运用符号学知识结合相关事例对大学校徽的符号性、约定性,差异性进行阐释,让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校叙的认识与设计有一个新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0.
对于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而言,拍电影只是他多重社会身份的一个出口;对于我们而言,罗曼·波兰斯基这个名字是个文化符号:他既是电影天才,是艺术疯子,也是心理变态.这个老男人的个人历史过于传奇,其扑朔迷离的私人生活也一直被人们反复讨论——身为犹太人的他在童年经历过纳粹集中营;身为社会名流的他曾在事业巅峰时被指控强奸13岁少女而被判入狱;有过多段婚史的他还遭到过邪教势力的暗杀,包括妻子一行五人在加州被血洗家门,而他却幸免遇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