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江西新写实主义女作家阿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跻身文坛,进入不惑之年的她以对女性暮春悲凉的深刻洞察和感受,凄迷地诉说了一个个在爱情和婚姻的漩涡中打转的女性的故事,不管是学院派的知识女性还是小城镇的青年女子,在作家冷眼搭建的戏台上,演绎了一段段悲情人生。在男性主权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女性所谓自我解放的革命只不过成为一场欲望的悲剧;在男男女女围筑成的"镜城"中,女性在围困中的突破只能是徒劳;在作家放大的"第二性"的叙事安排下,女性的命运注定是悲哀。  相似文献   
22.
正据说,波伏娃在19岁时就已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了:我决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多年之后,回想起说这话时那种决绝的表情,她一定会笑起来,不由自主地喟叹:太年轻了!1929年,21岁的波伏娃与萨特结合。后来,她才知道,他们是不可能结婚的,他讨厌任何形式的束缚。果然,不过两年的时间,萨特就离开了波伏娃到勒哈佛尔任教。文人的燃点本来就低,更何况他是个一天都不能闲着的男人。于是,他飞快  相似文献   
23.
张毅静 《快乐阅读》2014,(12):63-63
<正>据说,波伏娃在19岁时就已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了:我决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多年之后,回想起说这话时那种决绝的表情,她一定会笑起来,不由自主地喟叹:太年轻了!1929年,21岁的波伏娃与萨特结合。后来,她才知道,他们是不可能结婚的,他讨厌任何形式的束缚。果然,不过两年的时间,萨特就离开了波伏娃到勒哈佛尔任教。文人的燃点本来就低,更何况他是个一天都不能闲着的男人。于是,他飞快  相似文献   
24.
女性形象谱系在路遥小说中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大致可以概括为忠于传统道德与反传统道德的性格特征,后一种性格特征历来鲜为研究者所关注。二者都遵循着基于路遥小说中女性观的创作原则,即作为他者的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视角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女性形象仅是被作为男性形象价值的附属,女性自身价值的独立追求成为了被消解的权力对象。这折射出了路遥自我意识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强烈的主观介入,造成了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扁平化与精神理想化色彩。  相似文献   
25.
赵牧南 《新闻世界》2012,(7):303-304
在跨文化的传播中,特别是在美国传媒的传播领域里,《金陵十三钗》的女性"他者"身份的性别表征受到无视,甚至遭受了被建构的"性"的"神话"。这样的"神话"由何而来?本文认为美国传媒对于传播的"空间"的强权,使得他们对侵入自己空间的弱势文化的可以进行篡改,从而导致了传播的偏向。  相似文献   
26.
《疼痛与抚摸》叙述的是水家三代四位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生命抗争与失败。它以独特的视角向人们揭示了女性作为社会中的第二性的弱势局面,以及强权与暴力作用于女性时的残酷场景。论文借助于对"第二性妒忌"的阐释和说明,以男性的视角,立足于男性的立场,剖析男性在男权影响下理解和对待女性品质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27.
波伏娃     
《现代语文》2006,(7):97-97
她就是在巴黎师范高等学校毕业考试时,屈居后来成为她事实上老公萨特而名列第二的传奇女性。  相似文献   
28.
徐蓓 《当代学生》2013,(Z3):23-25
看到这些言论,再看看自己周围的现实状况,你应该会明白我们并不是在"杞人忧天"了吧!早在三十年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就曾预言过世界发展的十大趋势,其中就包括性别的中性化。如今,预言成真,性别边界模糊、性别中性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青少年文化现象。对此有人雀跃,认为这是对男权制度的"起义";也有人反感,批评其为"人性的退化"。到底是进步还是退化,我们在这里暂且不去讨论。我们想知道的是,"不像男生的男生"和"不像女生的女生",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苦衷呢?  相似文献   
29.
[摘要]盛可以的小说多以女性为关注对象,从文化、:处境、爱情、婚姻等不同视角透视当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在观察社会、剖析人生、展露人性的过程中,揭示出女性的“身份”之痛。这种身份之痛表现在城市对女性的吸引与拒斥,女性对故土的归属与离弃,以及女性性别所留下的第二性烙印。身份之痛体现出作者对女性生命本体、生存困境与情感困境的思考。  相似文献   
30.
1052年,波伏娃44岁了。其时,这位被称为女性主义鼻祖的大姐大,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期。事业就不必说了,《第二性》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她结结实实赚了一把。爱情上,除了萨特这个终生伴侣,除了和美国作家尼尔森·艾格林轰轰烈烈的“偶然爱情”,她还收获了年轻编辑克洛德·朗兹曼的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