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国际图联报纸委员会于2 0 0 4年3月2 9日———4月1日在上海图书馆召开2 0 0 4年工作年会,与会者为IFLA报纸委员会成员。为了增强国内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交流,会议在3月30日举办一次与图书馆报刊利用相关的研讨会。根据国际图联报纸委员会的建议,研讨会的英文名称为:CHINANEW  相似文献   
12.
冯培红先生的《鱼国之谜——从葱岭东西到黄河两岸》由甘肃教育出版社于2023年3月出版。全书共分九章,通过传世文献、考古资料以及田野民俗调研,考证出鱼国即婆来伽国、跋禄迦国,位于今新疆阿克苏一带。作者从细微处着手,指出《虞弘墓志》中两个改刻的“鱼”字原为“漕”,继而从史料中寻求与“鱼”相关的历史人物,勾勒出鱼国从葱岭东西到黄河两岸的迁徙过程,有力地再现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文明交流、胡汉民族的交融,以及中华民族形成的源远流长,为探索中古史特别是中外关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具有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的高水平专著,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3.
"割耳剺面"亦称"截耳剺面",是指一种某类人群通过使用利器割划面部或身体导致流血来完成某种仪式性活动的习俗。其狭义上是指从东汉至隋唐出现在中亚、西域和中国北部诸民族的丧葬习俗,广义上还包括"刺心剖腹"等亚洲和大洋洲出现的类似仪式性活动。本文从有关中国西域"割耳剺面"习俗的考古图像讲起,通过整理分析历史文献,来理清这种习俗在亚洲中东部的传播和嬗变,旨在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内涵,并探讨这种习俗背后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初唐西域画家尉迟乙僧对中国美术史留下过深刻的影响,但因没有可信的作品存世,对有限古代文献的阐释可能导致误读。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尉迟乙僧的绘画风格。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吐火罗-粟特美术中的相关特征。本文认为,公元7世纪前后吐火罗-粟特壁画比之于阗,更为充分地体现了"身若出壁"的空间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作为来自中亚的粟特移民在吐蕃统治时期营建的涅槃大窟,窟内造像和壁画整体是传统的唐样唐风,但受功德主粟特民族属性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吐蕃统治的时代左右,壁画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粟特和吐蕃艺术元素或影响。其中的涅槃经变属于中亚传统样式,经变中的各国王子举哀图中人物的榜题、第一王者像、出现在各国王子后列的猴子像和三世佛像上彩塑佛身上袈裟的团花装饰,均有粟特艺术的影子。而甬道供养人画像榜题框的形制特点、涅槃变中各国王子中赞普和中原帝王的头光,则有吐蕃历史的背景。至于新发现的涅槃造像中仅见的树上挂头陀包和澡瓶的现象,则显示出唐人高僧写真传统对该窟涅槃图像的影响。总体而言,第158窟壁画图像体现出唐、吐蕃、粟特多元文化艺术互动的有趣现象,实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艺术相互影响渗透的难得实例。  相似文献   
16.
粟特人作为商业民族和移民,中古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有着较多的活动,北起漠北,南到江淮,都可见其足迹。这些活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尤其对促进北方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粟特文化载体的粟特文,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广为流传和使用,传入漠北后,直接促成了回鹘文的创制,而回鹘文又促成了蒙古文的形成,并间接促成了满文和锡伯文的创立,契丹文的创制也受到回鹘语文的影响。10-11世纪以后,粟特文渐趋衰微乃至逐步消失,但其影响却一直不绝如缕,至今犹存。  相似文献   
17.
中亚粟特人大量移居中国后,并不是全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居住在西域地区和河西走廊的粟特移民,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农业种植,承担政府的赋役,还进行畜牧业生产,在安史之乱以前,这些粟特居民的农牧业活动充分反映出入华粟特移民生产生活的多样性,安史之乱以后,粟特居民所从事的农牧业活动也已经与当地社会经济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莫高窟第196窟一则内容为"民州弟子甘州萨保□□朝谒"的游人题记被公布后,有学者认为在元代以后的敦煌及其周边仍有粟特人聚落.但通过分析唐宋之际粟特民族的"伊斯兰化"过程可知,留下该题记的"甘州萨保",应是生活于明初至清前期(1392-1724年)的一名祖籍岷州、身在甘州的穆斯林,其身份为某种穆斯林商贸组织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19.
20.
杨玉环的父亲杨玄琰世代信佛,开元十二年蜀州青城山佛道争观,唐玄宗亲自干预,支持道观,玄琰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玉环成为孤儿后,被接到洛阳,随叔父杨玄璬生活。玄璬蓄有粟特裔妻妾,她们经常携带玉环到祆祠进行聚会,参加粟特祭天仪式,玉环在那里学会了酣歌醉舞。这种祭祀活动包含着昭武九姓胡的生活习俗,边嗜饮葡萄酒,边载歌载舞。杨玉环因生活环境的缘故,得以受粟特文化的熏陶,而精通了外来的乐舞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