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7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从虚实相生的过程来看,艺术形象的意蕴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缘实而成的感通、感受和感应,一是因虚而生的妙悟。虚实相生艺术效果的获得,必然要以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相匹配为前提,即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的相互顺应对艺术形象的呈现和艺术意蕴的生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于语言媒介具有直接的精神性,可以在人的语言解读活动中直接诉诸人的大脑,非语言媒介则没有直接的精神性,只能通过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器官来诉诸人的大脑,因此语言呈现意象的深广度和灵活性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介都望尘莫及的,所以语言在促发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生成和扩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从人生价值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着重探讨了科学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并认为积极宣传科学的人生价值取向.分清是非界限.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
20世纪末以来,生命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研究的视阈不断拓展,取得了丰富成果。从生命教育视角研究大学生信仰,既能提升其生命存在和延续的价值,又使信仰回归生活世界,以信仰激发生命主体行为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34.
日前,我参观了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四海腾欢"、"岱岳奇观"、"群芳揽胜"、"含香聚瑞"、"双凤朝阳",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伴随着解说员精彩的讲解,展现在我们面前。其质料名贵、设计精湛、技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一种感慨也油然而生:我们国家真是花  相似文献   
35.
1990年代“精神”诗是在1990年代特定语境中被有效命名的诗歌类型。它是1990年代诗歌精神性的鲜明见证,也是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关注精神、体认精神、呵护精神、彰显精神、吁求精神、打造精神的直接体现。感受、体认精神性存在,把握、张扬人、物的精神,传达精神吁求、呈现精神营构是其三种主要的内容题材。  相似文献   
36.
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法治文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特定的社会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制度性法治文化和精神性法治文化两种。校园法治文化既是以法治为取向建构校园文化的结果,又是法治文化在校园这一特定区域独特的表达形式,因此具有文化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双重特征。鉴于校园法治文化的自身特点,校园法治文化的培植应当以现有学校类型及文化...  相似文献   
37.
徐成森不仅仅把散文诗当成庸常生活的填充物,在生命延展的意义中,他要让散文诗承受更凝重也更朴素的精神内涵.徐成淼散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性元素与涅(槃)式洗礼同在.那是一种内视与外视的紧密结合,经由那些色彩浓烈与情感强烈、形象刻画与精心驾驭的篇章,让我们看到诗人的经历书写和经验传达所体现的精神意向.徐成淼散文诗经常出现两个关键词:复活、燃烧,它们是解读徐成森散文诗的一串钥匙.不管是复活或燃烧,我们均能从不同层面领会到徐成森散文诗呈现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8.
人性化管理的人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化管理是以人性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其人性基础有三个方面,即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精神属性,这三个属性全面概括了人性的三个基本方面,也构成了人类本性的三个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39.
写作学教学,第一着重帮助学生运用写作技巧,第二着重帮助学生扩大思想积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社会,思考人生,是扩大其思想积累的关键,是帮助其打实写作基础、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40.
本文简要论述了冯至《十四行集》产生的两个精神性前提。本文认为,这一诗集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所代表的诗歌高峰经历了相当丰厚的蓄积;就冯至本人来说,它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他早年诗思的凝聚和后来对异域诗学的领悟与汲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