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0篇
教育   7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71.
电视外宣片中的纪录片,因其真实自然、贴近生活,纪实性强,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但近年来,我总感到有些编导人员在拍摄纪录片时,过分强调了“编导”的作用,“编”和“导”的痕迹太明显,让观众看了以后总觉得不太自然。例如有些编导人员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事先授意拍摄对象该讲什么话、该怎么做。如果被拍摄在实际拍摄时未能按照编导的意思去说、去做,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拍,叫拍摄重讲、重走、重做或重唱什么的,把拍摄对象折腾得越来越不自然,情绪始终达不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72.
孙鹏 《视听纵横》2006,(2):21-24
自从约翰&;#183;格里尔逊在1926年2月把罗伯特&;#183;弗拉哈迪拍的那种不同于摄影棚制作出来的影片叫做“纪录片”(Documentary)以来,我们多少次地争论有关纪录片的基本属性问题,尤其对于纪录片可不可以虚构之类的争吵,始终没有停息过。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创作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它通过新闻和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和气氛。有反对者提出,纪录片不能运用“真实再现”,更不能有任何表演因素在里面。但笔者以为“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纪实性、真实性并不矛盾,纪录片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时间、真环境,是非虚构的,而“真实再现”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楚明白,为了让画面更丰富、更具可视性而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所以,我们不应该拒绝“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73.
许钦文早期的散文具有浓郁的“乡土情结”,多回忆和描述故乡的人和事,吐露对故土,乡亲、乡民的真挚感情。对黑暗腐朽的社会现状,进行无情的揭露、鞭挞。他解放后的散文包括游记散文。回忆性散文,托物言志、状物抒情散文。自传性、纪实性、谈话性、白功法、幽默和讽刺是许钦文散文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74.
“新生代”电影主要指中国第六代和第七代电影人的作品。“新生代”电影是中国社会与文化转型期的文化产物。它们在主流电影的夹缝里生存。并逐渐形成气候。从艺术层面来看,这类电影与主流保持着一定距离,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追求,既直面惨淡的人生,又拒绝与世俗合流,因而常常被大众所忽视,处境较为尴尬。不过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的新兴力量,“新生代”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5.
朱华 《新闻前哨》2014,(3):61-63
2013年2月23日,《外国人在中国》栏目正式登陆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它是中国中央电视台首个以外国人为主体的纪实性专题节目。节目旨在通过纪录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故事,以个性化的视角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折射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开放包容,是一个“在中国的外国人”喜闻乐道的个性化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76.
专题类纪录片是指围绕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集中的、深入的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做了十几年的记者,由于受地区台资源和技术等限制,专题类纪录片在一个县区的发展相对滞后。数量很少,质量较差。但是,随着新闻改革不断深入基层,专题类纪录片逐渐在地区台出现,并崭露头角。我认为:采制  相似文献   
77.
正本刊讯一部着墨于摄影作品背后、摄影技巧之外的纪实性作品——《那些年那些事:新华社摄影记者的故事》日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摄影记者擅长用镜头记录历史,而该书的作者付玲却将镜头聚焦在这些与她共同工作了数十载的新华社摄影记者们的身上,将25位不同年龄、  相似文献   
78.
陈晓明 《新闻世界》2011,(12):116-117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呈现纪实性美学的特点,而人物访谈节目是受到所有媒体重视的节目形式之一,在多媒体融合、自媒体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腾讯视频将纪实性与人物访谈相结合,推出社会纪实类人物访谈节目《某某某》,获得社会的一致好评。本文从《某某某》的节目定位、手法运用、主人公与主题选择、节目运作等方面对其成功之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9.
贾辉 《声屏世界》2011,(10):36-36
虽然大多数人认为新闻的可看性比不过电影、电视剧.但人们最需要的,仍是有效的信息。有效的信息在影视剧里并没有,或者说不多。影视剧的可看性之所以强.是因为它们都是故事,故事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能使观者在潜意识中产生共鸣。一部肥皂剧,只要故事精彩,哪怕上百集看下来,观众也不会觉得累,而且还会把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一期新闻节目.哪怕只要有一条新闻没有“滋味”,观众可能就会换台去看影视剧。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国产电视剧作历史的反思,可以发现,上世纪80年代的创作实践更为重视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以《凡人小事》、《新岸》、《好人燕居谦》等为代表的纪实性电视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力图摆脱戏剧模式的影响,使荧屏进一步向生活靠拢,直观地再现客观世界,从多侧面反映社会的面貌和开掘人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