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1篇
教育   208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校园新词新语是青少年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精神、情感、认知以及社会诸多因素交织下应运而生的一个独特的语言体系,对于这个特殊的研究对象,笔者试图用经济学的观点来阐述它。  相似文献   
142.
教苑新语     
应试教育成校园"冷暴力"根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将"冷暴力"频发的诱因归结到了"应试"上:"一味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主要考查的是智力素质,甚  相似文献   
143.
李燚 《记者摇篮》2012,(2):57-58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已影响到了社会生活。身为广播电视工作者,不应对涌现的网络语言盲目跟风,而是应慎重使用,避免晦涩难懂和浮躁低俗的网络语言文字任意泛滥,做到既要对网络语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正确的判断,又要扬其长避其短,优胜劣汰,充分发挥网络语言的优势,引导其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4.
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论232篇。这些短论思想性、针对性、时效性强,语言简洁明快,观点敏锐清晰,形式生动活泼,讲道理浅显易懂,不空发议论,文风朴实,或赞美表彰,弘扬正气;或批评鞭挞,斥责歪风;或分析道理,揭示规律。2007年5月6日,浙江日报社经再三征求习近平同志的意见,并在征得习近平同志同意后,以《之江新语》的书名,将这些短论结集出版。本刊特选登其中5篇短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5.
教苑新语     
《内蒙古教育》2010,(4):9-9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读书的习惯,现在中小学生为作业所累,厌倦读书,这是教育的失败。一位老师要想成长为教育家,最重要的是师德;其次就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再次要有一颗孩子的心,能够跟孩子对话,孩子对你的信任,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6.
目前,很多从事日语教学的学者都在研究新日语语法体系。到底新旧语法体系哪个更合理,至今仍有不少争论。很多教材中对于新旧语法体系或多或少有些混用的地方,这给教授者和学习者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当前日语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教材、语法工具书中动词所采取的变化形式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动词的终止形这一概念。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情况出发,将新旧语法体系中关于动词终止形的概念进行比较,来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47.
浅析类词缀     
近年来,伴随着许多新事物的产生,由类词缀派生而成的新词新语不断涌现,对于类词缀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本文主要从类词缀的成词特点着手,通过对类词缀所成词语的内部构造及其功能分布进行分析,以求从新的视角对类词缀有更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8.
"又双叒叕体"是网络微时代的产物,是人们对汉字的再创造使用。其构词方式通过类推被广泛使用,从而形成了"又双叒叕体"家族。汉字是现存的表意文字,汉字的形最早源于对事物的摹状,后经融合简化成为我们现今使用的汉字,这是汉字能够被图形化重新利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9.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中国时政新语的英译在中国对外交往、让国际社会全面客观了解中国现时国情和发展现状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分析中国时政新语的特征和翻译难点,从而初步探索出中国时政新语英译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0.
师说新语     
《新闻天地》2011,(5):1-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之重要,自古而然。先之师道尊严,今者尊师重教,都强调师的地位。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在社会之中,在人心之中,为什么如此之尊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