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9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从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辞赋教育谈起,及至唐宋时期的"散文教育",从而引出对我国古代社会教育中的纯文学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32.
大量的回忆、访谈和历史记录支撑着我们对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纯文学”黄金年代的想象和构造,似乎除此之外别无它物。然而,一场贯穿了80年代始终的“通俗文学热”却足以打破这片光荣的幻象。作为在“通俗文学热”高潮时期“1984年到1986年”,“连续三年发行量居全国期刊之首”,1985年第2期更是“攀升达到了七百六十万册,  相似文献   
133.
纯文学     
"纯文学"无疑是一个二十世纪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概念,在1905年经由王国维首次提出后的百余年间,伴随历史语境和学术环境的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初"纯文学"相对于载道文学提出,标示着独立的文学学科的建立,体现着审美的文学观,进入80年代,又因"回到文学本身"的基本理念成为当时文学思潮的主导,90年代以后,"纯文学"作为日渐兴起的大众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对立项被广泛关注,新世纪以来,又成为了缺乏介入的代名词并遭到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4.
如今,中国现当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企图把文学研究搞为"纯文学"的或"纯审美"的研究,一种是企图以"非文学"的"外部研究"取替文学的研究.企图搞"纯文学"的或"纯审美"的研究行不通."非文学"的"外部研究"有其存在的因素,但也是不合理的.文学研究要把握尺度,避免两个极端,打通不同领域,构成文学研究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135.
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是对以往历史的叙述和评价。文学史写作就是一个把握和梳理过去记忆的活动。在当代丰富、复杂的文学实践活动中,哪些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被选择和记忆,哪些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被筛选和淘汰,文学史的视域在历史的叙述中如何被确立,这是文学史写作的首要问题。本  相似文献   
136.
充满诗意的课堂,是审美的艺术的课堂,是充满生命的灵动和张力的课堂,是回归语文本色的课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因为曲高,所以和寡,语文课堂诗意的缺失成了不争的事实,就连诗歌教学也难觅诗性的踪迹,这种至纯文学因为她的古怪精灵成了我们语文人难言的痛,于是乎就有了"诗尤其不可  相似文献   
137.
按照陈晓明先生的说法,一篇短篇小说,可以在某一点上达到非同寻常之处,就是它存在的理由。(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它毋需像长篇一样负载起家国历史、人物命运的沉重使命,只要能对生活进行一种异质性的把握,以瞬间照亮永恒,由片段洞见整体,就能抵达短篇的那种深刻性。金仁顺的《梧桐》看似寻常,不过是由年过六十的母亲的一场黄昏恋引起  相似文献   
138.
朱光潜先生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性质。一部好小说或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  相似文献   
139.
主流文学期刊《收获》在其长篇小说专号(2010春夏卷)上全文刊发郭敬明最新长篇小说《爵迹》。消息一出,立即有读者表示不满,认为这个曾发表过余华、贾平凹、宗璞等名家力作的杂志有失慎重。有读者认为,《收获》原本是份严肃的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的门槛也很高,此次刊登一个80后作家的玄幻作品,与《收获》发表纯文学的定位不符。  相似文献   
14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沈从文的《边城》置身于被经典化"场域"中,因其契合时代精神的审美意蕴,被作为"纯文学"经典建构,成为文学摆脱权力掌控进行审美独立性复苏的标志;作者"沈从文"个人遭际折射出的历史典型性意义,也被作为形象符号的价值筹码,参与到"后文革时代"知识分子政治价值体系重构的权力博弈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