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1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15年河北省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阅读材料,选自《归氏二孝子传》(明·归有光),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加工。这是河北省第一次在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完全选用课外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在此之前的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命题选材,都是课内阅读材料和课外阅读材料各选一段,进行比较阅读。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的原则是文段浅显易懂,考生结合注释基本能够读懂,同时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32.
兼听纳言足以兴邦,拒谏弗言足以丧国,这是已为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了的治国之道.嘉庆早在嗣位前,对于广开言路已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亲政初期通过广开言路清除积弊更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其后由于错误处理洪亮吉上书事件,致使言臣结舌、言路壅塞,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其教训实足以引为鉴戒.  相似文献   
33.
《战国策》中的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再一次被选入了最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文中有个句子的句中停顿在教学中颇有争议。  相似文献   
34.
新编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以其精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先秦历史散文卓越的艺术成就。文章表现的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35.
笔者在执教《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语文课本中见到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大多是"吾",一般不用"我";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但用到"我",还"我""吾"同用,这是为什么?这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顿时让课堂沸腾起来。而同文异构的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此篇时竟然将板书误写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屡次把课文题目读  相似文献   
36.
李涛 《中文自修》2014,(31):24-26
很多同学在写议论文时都有这样的苦恼:文章的主题明确,也使用了充足的论据来支撑论点,但文章没有逻辑结构,也就是缺少"思辨性",让整篇文章仿佛少了"灵魂"。纵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命题都颇具思辨性。如何写好思辨性的文章,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加强思维训练,其中"对比"就是思维深化的一种手段。本期"作文魔方"教大家一招"对比构思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作文中缺少"思辨性"的问题,也可以让你的文章充满思想与深度。  相似文献   
37.
正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目前,大部分教师把文言文教学上成了古代汉语课。一方面是教师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高考侧重对文言文词语义项的把握和文句翻译的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认为文言文不串讲字词,学生就读不懂。后者被钱梦龙老师形象地称为  相似文献   
38.
发现“三”     
言教学也可以实践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传统言名篇,是适用这种教学方式的极好章。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39.
钱文海 《语文知识》2016,(21):58-59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课文应该做到"三读"——读篇章智慧、读民族精神、读言语情味。一、把篇章智慧"读"清楚《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传统文化经典,有着传统艺术的表达智慧,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写作经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传统智慧首先表现在篇章结构上的智慧。《邹忌讽齐王纳谏》正文共分4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生活小事。  相似文献   
40.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大多数注释遵循文言文翻译“信、雅、达”的原则,对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起了很好的参考作用。但笔者在备课时,却发现本课某些注释存在瑕疵,对学生有误导之嫌。对此,笔者不揣谫陋,择取几例,爰作异议,与洪宗礼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