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1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郭晓玲 《考试周刊》2014,(64):33+131-33
<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第一课时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欣赏品析邹忌的讽谏艺术,深入理解邹忌旷世谋臣的形象。2.过程与方法 :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分析邹忌劝谏艺术的同时,学会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出劝说他人行之有效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古代勇士敢于讽谏的胆识、善于讽谏的交际艺术及古代君王从善如流的广阔胸襟。(2)学习人际交往中以互相尊重为前提,站在他人立场上,用委婉的  相似文献   
52.
申富林 《考试周刊》2014,(69):23-24
对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说理方法,存在不同观点。本文从本体喻体的性质及比喻的作用角度和讽喻的定义及讽喻的故事特点角度否定了运用比喻和讽喻说理的观点,从类比的性质角度论述了类比说理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3.
正考点解读"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一百五十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积累其本义,也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否则就容易出现偏差。实例引路1.直接释义型:即直接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此种题型出现频率最高。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相似文献   
54.
黄春华 《学子》2014,(10):47
正初中语文新课堂导入是践行有效课堂的前奏,恰似一出好戏的"序幕";成功的课堂导入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万能钥匙",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活动。初中语文教师应努力追求导入艺术化、科学化和形象化,为构建高效课堂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到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呢?  相似文献   
55.
正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其实放之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未尝不可。课文是有限的,老师如果能够适时补充一些材料,有时就能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助一臂之力。但是,并不是只要补充材料就能起到正面作用,那么,在补充材料时,该注意些什么呢?一、不在于趣味性,而在于实用性有趣味性固然是好的,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故事  相似文献   
56.
正语文教学过程中,首推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能创设出一个灵动的课堂。不过,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经意间就会陷入一些误区:粗浅解读,流于表面;曲解误读,误导学生;脱离文本,忽视重点等。因此,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文本解读的几点建议: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性文本阅读;以教师的身份,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一、文本解读的误区(一)"仅仅是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吗?"——文本  相似文献   
57.
<正>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畏惧心理,部分老师也认为文言文难教。其实,激趣很重要,再辅以适当的方法指导,加强训练,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状况就会得到改观。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文"方面来看。教学中,我们若能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去体会其  相似文献   
58.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精讲课文,《教师教学用书》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  相似文献   
59.
陈克华 《现代语文》2005,(10):19-19
清儒章学诚在概括战国文章的写作特色时说:战国文章"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文史通义>).又说:"未尝离事而言理".前者是说战国文章善用譬喻,善于比事连类,阐明道理;后者是说战国文章说理富于形象性.这个说法,衡之于<战国策>,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内,是很有见地的.但引喻设譬,形象地说明某个道理,并非只是由于"比兴之尚,讽谕之义,固行人(策士)之所肄"(章学诚<文史通义>),主要还是为达到讽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0.
关于唐太宗纳谏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传统的"教训说"和"虚伪说"都有其偏颇的一面.认为除了对两种说法进行合理解读之外,还应注意到制度的制约、文人的牵制和严峻的现实对唐太宗纳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