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1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浅论说谏     
西方有演讲的传统,所以演讲家多。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中国有说谏的传统,所以说客、谏臣多。苏秦、张仪是最有名的说客,甚至孔子、孟子也是一辈子游说于各国君之间;比干、魏征大概算最有名的谏臣了。所以,先秦散文中优美的篇章,常为说客、谏臣的说谏之辞。高一第四单元的四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都以说辞有特点而负盛名。说谏不同于演讲,演讲的听众是群众,它具&;#183;有公开性;而说谏是在两人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72.
简论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轩其为亡国之君,而多遭史家的抨击与指斥。但由于他风流倜傥,精通书法,擅长绘画,工于诗词,又使他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他继位初期,整顿吏治,礼贤纳谏,勤于政事,欲使国家振兴;他借金亡辽,也未能摆脱危机,反而使自己亡国被俘,客死于五国城。  相似文献   
73.
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广开谏言渠道,他将大臣们各自的特长发挥得淋淋尽致,创下贞观盛世。贞观之治不仅是封建社会中华文明政治实践前所未有的最高峰,国家政治相对高效、廉洁、清明,具有良好的信誉和执行力,更是将中华文明核心作用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74.
本文唐太宗用人、纳谏、加强皇权、重科举、发展经济及对外政策等方面,阐述了李世民治国之道与贞观之治的辩证关系,较为客观地评价了唐太宗的一世业绩。  相似文献   
75.
以前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总感觉文章中重复二三次出现的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有些累赘,认为这有悖于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大有小题大做之嫌,古人何苦非要把这些对话再三赘述呢?如今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才感到此非闲笔,这恰好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文章严谨的思维逻辑。正因为文章对那些阁房琐事再三赘述,才有了邹忌进谏的由头,才使齐威王从谏如流。邹忌讽谏成功,彰显了文章“讽谏”的特点,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也成就了邹忌善于进谏和齐威王从谏如流的历史美谈。  相似文献   
76.
永乐帝,在有明一代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但是,由于永乐帝朱棣不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皇们继承人,所以历来受到正统封建臣子和文人的非难,斥之为“暴君”。作者认为,永乐帝在明刑慎罚、诏求纳谏、推诚任贤、整肃吏治、杜谀去佞、治政务实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在明代历史的舞台上,永乐帝叱咤风云,励精图治,演出一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相似文献   
77.
纵观《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六个“三”值得品味。 三次对话。三次对话发生在邹忌与妻子、与妾、与客人之间。同一个问题,表达不尽相同。对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对妾“吾孰与徐公美”,对客人“吾与徐公孰美”,行文活泼,有变化。针对同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8.
前不久,笔者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苏教版九下)一课,结束时,让学生们自由提一些问题。有一学生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徐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问得很突然,是我备课时压根没涉及,教参里也未曾提到的内容。稍停片刻,我决定让学生先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再作答复。预定的讨论时间结束。学生A开始同答:徐公在文中是个引子,引出邹忌关于"孰美"的话题。  相似文献   
79.
许杰 《语文天地》2016,(5):77-78
所谓迁移,就是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将已有经验运用于新的情境中去,迁移能力对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由于迁移能力的形成起始于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概括,在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从概括能力形成入手,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培养概括能力,要学会抽象概括迁移能力的培养,要从概括能力的形成入手。文学作品中,事物的本质往往是被繁杂的  相似文献   
80.
纳谏与止谤》一课中 ,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责无旁贷”原意是什么?用的是否准确?“责无旁贷”原意是 :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在课文中是指暴君加给的罪责无法摆脱。这个词在文中用得不准确。如果暴君责邹忌以亵渎之罪 ,对邹忌来说是冤枉的 ,而冤枉的罪名又怎能说成是“责无旁贷”呢?更何况作为臣下 ,尽忠进谏是分内的事 ,责无旁贷。所以把因讽谏而获的欲加之罪说成是责无旁贷 ,有悖于事理。由此可见 ,应该更换一词———“难辞其咎”或“责有攸归”更准确些“责无旁贷”用错了@杨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