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36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3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中“诗类”正目共收录62部书籍,其中宋代学者的书有18部,存目中所收84部书籍中宋代学者所著的有3部。前人从不同角度对四库馆臣的经学态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四库馆臣尊汉抑宋,而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经部“诗类”中正目与存目收录的宋代书籍的提要并结合正目中收录的清朝学者的22部书籍的提要来探讨四库馆臣对宋代《诗经》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2.
汉代四家诗在《诗》义阐释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意义,而淡化对《诗》的原始意义的探寻,这是汉《诗》的经学化阐释的重要表现。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作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的源头何在,一直难有定论。通过对齐诗与孟子诗学观的比照发现,齐诗的经学化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  相似文献   
23.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这是汉《诗》经学特点的重要表现之一。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做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渊源何自,一向众说纷纭、难有定见。通过对齐诗的特征和孟子诗学观的比较会发现,齐诗的这一经学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这也意味着,在汉《诗》经学化过程中,孟子的作用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24.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又名光汉,别号左,江苏仪征人。仪征刘氏乃晚清有名的经学世家,在晚清学界的影响较大,以三世相续共注一部《春秋左氏传》而著称于当世。刘师培的学术研究一方面绍承家学余绪,继承扬州先辈诸儒治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西方哲学与社会思想,对中  相似文献   
25.
在《荀子》一书中,引用《诗经》有83处。除大量引《诗》外,还有一些论《诗》的内容,这都明确地反映了荀子的一些诗学观念。荀子既谈其内容和旨意,又将其统摄在圣人之道之下,视之为道的载体,指导人们修身、从政,很大程度地将《诗》道德伦理化和政治化了,为汉兴以来《诗》的经学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27.
周群 《华夏文化》2013,(4):9-11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等纂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及《性理大全》,次年编成,随后颁之学宫,影响巨大。《四书大全》是奉敕之作,在明代备极尊崇,但颇受学者非议。顾炎武对其“上欺朝廷,下诳士子”的评价受到了学者的普遍认同,官修《天禄琳琅书目》、秦笃辉《经学质疑录》、皮锡瑞《经学历史》等都引顾氏之论为据,对《四书大全》严加责伐,后世往往轻忽其存在。但难以否定的事实则是,  相似文献   
28.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朱熹思想研究 ① 与中国哲学思想研究一样 ,犹如雨后春笋 ,蓬勃发展。大凡朱熹的思想、哲学、文学、美学、史学、自然科学、教育学等等 ,均有专著问世 ,可谓盛矣 !今蔡方鹿教授独辟蹊径 ,撰成《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一书 ,而独树一帜。虽周予同教授于 192 9年出版《朱熹》一书 ,其中第四章为《朱熹之经学》 ,然其成书年代较久 ,且较简略 ,有必要予以重新诠释 ,揭示朱熹经学诠释学所蕴涵的本意。蔡方鹿对此课题可谓“仰而思之 ,夜以继日” ,其不怠 ,常百倍其功 ;其不懈 ,犹日月之行。“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29.
汪奎 《华夏文化》2007,(3):61-6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核心则是经学。自汉代儒学一尊,崇奉孔孟以来,“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南北经学分立的时期。永嘉丧乱,中原衣冠南迁,北方学术随之南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学,大规模传入江南。淝水之战后,随着南北对峙局面的确立,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与“北学”之分,清代经学家皮锡瑞称这一时期为“经学分立”的时代。所谓“南学”,是指承袭魏晋学风,博采玄老众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的南朝经学。元嘉十五年,宋文帝立“儒、玄、史、文…  相似文献   
30.
晚清以降,国势衰危,随着西方东侵、西学东渐,经典不再是士大夫发挥政治与文化理想的最高思想资源",六经皆史"遂成为流行的时代思潮。本文主要联系晚清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民国新史学家提出的"六经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