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36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3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汉代经学成为话语霸权,诗性遭到道德礼义的挤压而沦为经学的奴婢.但汉儒对比兴、情感的研究与肯定,"诗无达诂"的阐释学理论的建构以及文学本身的自律性,都在经学的夹缝中,留下了诗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42.
严羽的《沧浪诗话》在有宋一代诗话中堪称中流砥柱,对元、明、清的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沧浪诗话》所具有的一系列几近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独到的诗学理论,使得严羽《沧浪诗话》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重点,如其中的"妙悟"说、"别材别趣"说,以及提倡师法盛唐的诗学主张都是后人理论研究的焦点。但《沧浪诗话》中一个最基础的问题,理论界却一直没有达成共识,那就是关于《沧浪诗话》中《诗经》的遮蔽问题。从传统诗学的角度来讲,《诗经》作为经学化的诗学源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却一再削弱《诗经》的权重、弱化《诗经》的影响。本文拟从严羽本人的诗学理论和其个人的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尝试性解读,揭示《诗经》在严羽理论中"隐"的状态和个人创作实践中"显"的状态呈现一种互动,进而明确严羽对《诗经》以"用"示"尊"的态度。  相似文献   
43.
孔子与六经     
从事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曾对“六经”进行整理和研究,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文献学家,孔子对这些西周典籍的解释往往赋予新意,用以论证自己学说的合理性,此种解释古典的学风,后被盂子继承下来,到汉代,则形成了儒 家经学,本文集中考证阐述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4.
2013年董仲舒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学者们从经学、哲学、史学等不同角度对董仲舒的思想学术进行研究。经学角度的研究让董仲舒的思想学术回到传统的经学,是董仲舒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哲学角度的研究更加细致深入;史学角度的研究与哲学研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很多高质量的成果都是二者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5.
赵郡李氏是北朝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佛教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赵郡李氏固有的经学传家的仁爱思想与佛教信仰的悲悯情怀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融合。李氏族人在这些思想指导下进行了很多慈善活动,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和救助百姓,也扩大了赵郡李氏家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某某兄: 读了某某的文章,我觉得大部分观点可以接受,但亦觉写得较平浅,即深度和新意似不足.以下就某些文句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47.
文必宗经说     
《文心雕龙》云:"文能宗经,体有六义。"《颜氏家训》亦谓:"夫文章者,原出五经。"二者皆以为经学与文学息息相关,允属确论。综而考之,兹事宜有四端值得当今经学界与文学界共审观之:一端,群经是往圣垂教后世之千古至文,其自身的文学价值应予充分认定。二端,古之文人以读经为本,群经对历代作家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形式之影响应予认真品评。三端,经术长期风行于古代社会,经学在文学思想领域的渗透作用应予深入考察。四端,经学既属过去亦属未来,今后中国文学的创作旨趣是否仍需毋忘宗经之道应予切心体会。总此四端,于经学与文学关系之研讨,盖有承前启后之益。昔儒称:"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其此之谓欤?  相似文献   
48.
廖平是我国著名的经学大师和思想家,马一浮是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二人在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各具特色。"六经"在廖平的经学、哲学研究中处于中心位置,但他对"六经"的认识却历经"六变",在后"四变"中,不断纳入各家学问,将之放在孔子与孔经的统摄之下,用"翻译"的手段给予了"六经"各自不同的地位。对马一浮而言,"六艺"绝非"六经",更非学习的科目,而是代表一切固有的学术与心性,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学观,又融合了佛学、道家和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提出了以"心统六艺"为核心的儒学哲学系统,颠覆了将"六艺"认为只是儒学思想一部分的狭隘看法。  相似文献   
49.
谶纬是图谶和纬书的合一,本非一类,谶出现较早,纬起源于西汉末期。《文心雕龙》和《论衡》都表达了对谶纬的看法,却有很大反差。刘勰、王充经学思想的不同是他们谶纬观差异的基础,《文心雕龙·正纬》篇不录王充即缘于此。《文心雕龙》和《论衡》分别着眼于文章写作与"疾虚妄",他们的谶纬观都是超越时代的。  相似文献   
50.
三国蜀经学发展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是一个经学式微的时代.与魏国和吴国相比,蜀国经学更见衰落.然而,经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在蜀依然存在,并且缓慢地向前发展.本文通过史料钩稽,考论了蜀国经学学者与著作、学术渊源、经学特点以及经学的发展走向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