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缓刑作为一种集刑罚社会化、个别化、人道化于一身的刑罚制度,符合刑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因而在我国刑罚执行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刑法关于缓刑制度的规定,还存在一些缺欠。如何弥补这些缺欠,这里就从缓刑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其立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使其完善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2.
自动旋转颁奖台 过去的他,曾误入歧途,从原北京汽车制造工业公司下属北京市汽车减震器厂厂长,到盗窃受贿被判死缓.如今的他,虽然仍在狱中,却成了北京市第二监狱里的"技术总监"、技术攻关小组的副组长,还有两名服刑人员做"助手",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和研究室,并获缓刑.他就是惠继凌,入狱19年共完成技术发明126项,技术革新31项,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14项.  相似文献   
33.
由于醉酒驾驶行为犯罪化是典型的预防性立法模式,其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所以,对所有酒驾犯罪分子一律适用刑罚是不必要的,而应该坚持"该严则严,当缓则缓"的原则,区别对待;同时,由于司法工作的繁重,监禁场所的不足,对酒驾犯罪分子一律适用刑罚也是不实际的。反之,对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酒驾犯罪分子适用缓刑,并充分利用行政处罚的遏制手段,既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能够更好地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34.
案情回放今年18岁的小桂,初中毕业后来到上海一家酒店当服务员。因为工作卖力,也很懂礼貌,老板和同事都很喜欢他。虽然酒店的工作比较辛苦,但因包吃住,每月还能赚1500元工资,他还是很满足的。但这满足的日子没过多久,一件聚众斗殴的刑事案件就改变了小桂的人生轨迹——他因参与聚众斗殴,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又因这一犯罪行为,他被罚款4万元人民币。为了缴纳罚款,他把几年的积蓄都赔了进去  相似文献   
35.
胡古月 《大观周刊》2012,(44):21-21,23
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缓刑的适用呈增长态势,但在司法实践中,缓刑交付执行环节在交付方式、文书送迭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部分缓刑犯罪漏管,严重影响了缓刑制度的适用效果,检察机关作为刑罚执行的监督机关,应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36.
缓刑的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缓刑整个适用过程是否合法的监督。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在缓刑执行中检察监督缺位的原因,来提出如何完善缓刑执行过程中的检察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37.
缓刑作为一种非机构性处遇措施,具有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有利于犯罪人回归社会和节约社会经济成本等多项优点,在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两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我国的缓刑制度由于立法和司法上的缺陷,其适用以及其成功率都受到极大局限。所以本文借研究外国缓刑制度反思我国缓刑缺陷并为完善缓刑制度提出一定的设想。  相似文献   
38.
刑法二元机能观决定了未成年犯"保障机能优先,兼顾保护机能"的缓刑适用原则。在这一视野下,我国未成年缓刑适用运行机制存在立法不完善、调查制度未建立、司法适用不平衡、缓刑监管机制不健全等方面不足,需要进一步放宽缓刑的适用对象、细化缓刑适用情节、规范缓刑适用调查制度、健全未成年犯的监管来完善未成年犯缓刑适用,以此实现未成年犯权益保护和打击犯罪两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合肥市基层人民法院的调查,研究合肥市交通肇事逃逸犯罪案件的判罚现状及其存在的原因。借鉴交通肇事逃逸的热点案例,搜集相关资料,对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问题对缓刑适用的影响和经济赔偿问题对缓刑适用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交通肇事逃逸犯罪案件的缓刑适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与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0.
《柳州师专学报》2015,(4):59-62
刑罚轻缓化和人性化是当代刑法的发展趋势,刑罚体系也随之不断革新和完善。我国刑法规定,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满五年内又犯应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不作为累犯处理。质言之,刑考验期满后故意犯罪不构成累犯。然而,无论从缓刑与累犯制度的设立价值、现行刑法的条文规范角度,还是从一般公民的社会价值观念角度考量,刑考验期满后故意犯罪都应当构成累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