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9篇
  免费   2篇
教育   1612篇
科学研究   58篇
各国文化   66篇
体育   137篇
综合类   99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12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老子和谐社会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政治和谐三个既有内在联系,又依次递进的层面。天人和谐思想所提出的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对于重建当代生态伦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人际和谐思想所提出的少私寡欲、知止不殆、谦让不争的思想是重建人际伦理的精神资源;政治和谐思想所提出的理性政治、以德治国、社会公平思想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书讯     
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刘笑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本书依据《老子》的五个版本(竹简本、帛书本、傅奕本、河上本、王弼本),以理论分析为导论,对原书81章进行本的和思想的研究。其成果证明在历史上各时期《老子》之版本的诸多歧异背后,隐含着本内容在语言风格和概念使用上所呈现的渐进趋同现象。本书基础工作是不同版本的对勘,目的是为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提供方便和深入思考的契机,因此各章所附“析评引论”,主要就有关版本、体、概念、释义、思想、理论等方面的争论问题,表明作个人的分析和见解。  相似文献   
14.
论老子天道观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艳军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1):38-40,47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灵魂,而老子的天道观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之源头。"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肯定"作为"的,他把"无为"看做实现"有为"的一个独特途径和方式.老子"作为"思想的内涵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观,超越生命的精神,倡导积极的价值追求,等;"作为"效益的保证因素有: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度尚俭的态度,维护社会公正,拒绝虚化、异化,等.  相似文献   
17.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与强大的解释力,为其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代老学文本相对照,王弼的《老子注》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文本在解释史中的义理化、哲学化转向,并折射出哲学文本经典化的群体过程。  相似文献   
19.
景丽 《教师》2014,(1):44-44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为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真做到。这是因为人们总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笔者从事教师工作已有五年,经历了若干个班级,对于老子这段话感触是越来越深。刚工作时,笔者喜欢和学生较劲,"丁是丁,卯是卯",几乎总是板着  相似文献   
20.
论老子思想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英 《科教文汇》2008,(21):5-6
大学生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其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自身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却令人堪忧。两千多年来,老子的思想影响和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思想精华对当代大学生人文品格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汲取老子思想精华对于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和谐人际关系,培养脚踏实地的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