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教育   73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家教世界》2014,(7):4-8
正《让孩子在读书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家是一个伴着浓浓书香的快乐之家,家庭成员谨遵"耕读传家"之祖训,工作之中以书为师,工作之余以书为乐。平时我们非常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注重孩子的品格培养和知识学习。女儿快七岁了,一向喜欢读书。她自还没认字起,每晚睡前都会要求我们给她讲一个小故事,如果遇上她最爱听的,就要求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再  相似文献   
82.
孙曙  谭雨清 《生活教育》2013,(8):122-124
中国人崇文尚德,推崇书香门第,即以文学创作而言,也会出现作家家族。比如东汉末年的"三曹",父子鼎立奠基建安风骨;比如北宋的"三苏",父子兄弟踵接"苏氏文章擅天下",比如横贯现代文学史的叶氏,叶圣陶、叶至诚、叶兆言、叶子蔓延四世闪亮文坛;比如当代儿童文学的二曹——曹文轩曹文芳兄妹,清  相似文献   
83.
什么是家乡?它代表着一种安全感,你知道楼下的餐厅不会给你吃地沟油;它是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地方。怀着对故乡的一种信念,郭中一放下一切回到故乡开办农庄、书院,不是隐居,甚至不是叶落归根,而是践行郭中一永远是一头乱发,向后飘散,突出亮堂堂的大脑门。无论是什么话题,他都是微笑着,用浓重的台湾口音徐徐道来,个中却不时夹杂着老顽童一样的尖刻。  相似文献   
84.
文字造就人类文明,书籍承载人类智慧。就这一点而言,书籍至少可称为人类重要的精神家园。不过,从微观角度看,阅读首先是一种个人行为。比如一个人,工作之余摊开本好书,潜心品味贤哲佳酿,时或记点笔记,留待日后玩味消遣;必要时写点心得,升华自己,在作者的哲思照亮前进道路的同  相似文献   
85.
《辅导员》2011,(10):67
浙江省永嘉县城上塘镇有一所现代化学校——外国语实验小学。该校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为队员终身发展奠基,率先在温州地区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6.
苏志铭 《中国德育》2015,(15):57-58
浙江省武义县王宅小学坐落于风景优美的王宅镇上,地处素有"耕读世家"之称的俞源古镇与尊崇"养生之道"的寿仙谷古村的环抱之中。"耕读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来最精髓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一种草根文化,是最本真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它不仅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更造就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我们王宅,历来是武义的大粮仓,因此"耕读文化"曾经是我们王宅人民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87.
乡村振兴战略为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推广应用价值。常熟市支塘镇通过深挖乡村文化资源、加强乡村耕读教育、做好乡村阅读推广、建立耕读文化服务体系等进行耕读文化的推广,在促进文明乡村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弘扬耕读文化,引领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8.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作为耕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乡村振兴培育急需的适用型人才的使命。论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乡村旅游方向)为例,解析了“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要为乡村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育人才等普遍性问题。同时对于“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乡村领军人才的素质要求、人才类型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定位,阐述了“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89.
漫游乡野,在清新的泥土芬芳中,笔者感受到了土楼的厚重.那斑驳的围墙书写着土楼人的智慧,更是书写着家族宗法的尊祖敬宗,尊卑有序的伦理秩序和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教育观念.唯有教育,才能使人真正走出土楼,走向社会,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90.
虽然同是对荒景的塑造,阮籍诗歌中表现出明显的伤感与悲痛情绪,而陶渊明则通常会在诗歌末尾进行自我宽慰,从而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生的悲凉之感.这与陶渊明耕读诗人的身份密切相关,因为陶渊明诗歌中无法排解忧伤感情的作品,正是存在于对耕读身份感到怀疑或是对自己所一直坚持的田园归隐生活发生疑问的时候,所以,只有这类诗歌才更鲜明地体现了陶渊明独特的荒寒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