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2篇
科学研究   2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国教育网络》2012,(8):11-11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由众多企业支持,中央电化教育馆牵头实施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联合实验室日前在京启动。联合实验室将用2~3年时间,  相似文献   
62.
在简单介绍PBL基础理论之后,阐述了在将PBL引入校企联合实验室这种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中的可行性,总结了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将PBL应用于校企联合实验室用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4种主要模式,并分析了各自的优势。实践证明,该种模式开发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了独立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竞争力。最后,通过对斯坦福AEC PBL实验室的成功案例分析给出了完善和健全"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的PBL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3.
在课题组工作实践基础上,介绍了罗克韦尔实验室建设的各项举措,探讨了联合实验室建设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 《中国教师》2012,(21):4-4
为贯彻国家科技创新大会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文件精神,教育部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合作协议的内容要求,教育部将与中国移动联合设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目前,教育部已同意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立项建设“移动学习”教育部一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将承担实验室主要建设工作。(摘编自北京师范大学网站)  相似文献   
65.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5):53-53
<正>中国电信与清华大学11日宣布组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将成为提高我国未来竞争力的突破口和制高点,这项合作有利于促进技术向应用的快速转换,促进互联网更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6.
构建了联合实验室开放管理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算法的评价方法.实证研究表明评估结果与实地调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并发现了影响实验室开放管理效益的关键问题,为促进联合实验室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同时说明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7.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是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该文分析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讨论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领域的功能和作用,总结了校企联合实验室运行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出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业务技能培训三类合作机制,并从保障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讨论了校企联合实验室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8.
在西华大学与金大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放创新实验室——智能装备技术研发实验室运行4年的基础上,总结了该联合实验室运行、管理经验,提出了下一步发展规划,以期联合开放创新实验室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69.
2008年12月10日,中央电视台和英特尔公司在北京宣布建立联合实验室,双方将共同就多媒体处理以及高清视频编辑,网络传输、并行计算和数据中心等多项技术上进行深入合作,联合研发。中央电视台与英特尔的此番联手,不但为中央电视台具备更高水平的节目生产能力提供保证,而且也将为我国广电行业的核心应用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0.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历经数十载的建设和发展,已经突破了相应的体制机制的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形式,已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关注的问题。经过国内外各机构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校企联合实验室是有效地将科研成果、产业应用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文章阐述了联合实验室的建设背景,归纳了新型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合作模式,提出了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的对策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