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31.
在学术界,古远清是一位颇具胆识与学识的学者,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园地里耕耘,以一种独立特行的姿态,以一种勤奋执著的精神,撰写出版了一部部文学史著作,从《台湾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到《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系列,以私家治史的方式第一次全面梳理总结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发生发展的历史,显示出著者的胆识与学识。  相似文献   
32.
於进华 《师道》2005,(1):35-35
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创新是与班级管理无关的,只是和教学有点关系。于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苦苦探求创新之法,而对班级管理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还是采取简单“高效”的管、卡、压,还是把学生管得死死的,卡得紧紧的,压得乖乖的。于是,在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面前,一个个学生俨然成了一只只唯命是从的小绵羊。不难想像,这群小绵羊在课堂上能有多大的创新胆识与意识?  相似文献   
33.
34.
李清照是中国最著名的才女之一,其才虽早得天纵,却无法与深厚的家学渊源及动荡的时代剥离出来。李清照是封建社会身着罗裙、深居香闺的弱女子,却能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长啸传递着家国情愫之"士"的强音。"文见其人"、"文如其人"正是李清照词至为瑰丽的一面。各色洗尽铅华、眉头心间的词音所传递的正是李清照敢爱敢恨、胸怀抱负、忧国忧民的志向和情怀。  相似文献   
35.
包公是合肥市的重要名片之一,介绍元杂剧中《智赚生金阁》、《智斩鲁斋郎》、《智赚灰阑记》等几个包公剧。从中不难看出包公的胆识与智慧。借鉴包公,我们可以得到鞭策与激励。  相似文献   
36.
新闻本身就具有新鲜性、突发性和显著性等特性,新闻工作也因此没有平坦笔直的道路可走,会遇到许多难题,充满着风险和挑战。如,对较重自然灾害、战争、黑幕的及时采访,记者的生命安全就会直接受到威胁;如,对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政治经济问题、命运前途问题以及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记者及所在媒体就肩负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安全稳定问题,等等。而恰恰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如果做到有胆有识,敢于和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把握采访报道的火候和分寸,就会推出让读者拍案的新闻。这样,无论对媒体竞争力的提升,还是对社会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7.
孙艳春 《大观周刊》2012,(42):41-42
作为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先行者,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人们心中光辉伟大的形象不仅仅来自于他的丰功伟绩,还在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学习和了解邓小平同志的人格魅力,对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全面概括总结下来,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即他超常解放的思想解放,超常坚定的意志,超常执着的信仰以及超常宏大的胆识。  相似文献   
38.
文化要大发展,首先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与发展。编辑在文化传承中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要有慧眼识珠的眼光,要有不畏艰难的胆识,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文章以世纪音乐教育文化传播公司编辑出版的《国学乐歌》《昆曲汤显祖"临川四梦"全集——钠书楹曲谱版》以及在编的《中国乐器词典》为例,简述编辑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和作用。  相似文献   
39.
新现实主义小说表现出一种深邃的理性力量,这种理性力量源于作家深刻的感知力和浓厚的情感力。他们敏锐地洞视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阻抑社会前进的病因,揭示当下现实的特殊规律及时代特质;他们饱含忧患意识,同情弱势群体,鞭挞丑类和恶行,直逼腐败的根源和社会矛盾的深层,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40.
赵泓 《新闻与写作》2005,(10):16-16
《转型中的新闻学》一书印出来后,我时不时地将它拿在手头掂量掂量.这部沉甸甸的著作记录了李希光教授自1999年离开新华社记者岗位进入清华园以来几乎全部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