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黄宗羲教育思想概述学贵实践,力学致知。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和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他说:(有人)生  相似文献   
2.
立足基础课教学实践,以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性为研究视角,提出致知、锐思、反隅、躬行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四个环节地位不同却相互支撑,致知即掌握理论,是起始和前提;锐思即敏锐思考,是重要环节;反隅即灵活运用,是关键环节;躬行即切磋践履,是最终归宿。依托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使四个教学环节协同发展,形成运行灵活有效的教学机制,能显著增强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格物致知补传",由朱熹结合程子的意思补充完善。"格物致知"的主体是倡导回归道德本性的学者们。"格物致知"是修习大学的第一步。其对象是"天下万物",同样也包括"心"。"心"在"格物致知"中起到认知和涵养的作用。在"格物致知"前,学者们做好"居敬涵养"的准备;在"格物致知"过程中,进行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致知"。"格物致知"后留存"诚意",向着澄明本性回归。  相似文献   
4.
三纲八目     
《同学少年》2015,(2):54
<正>"三纲八目"语出《大学》。《大学》开头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后世称为"三纲"。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相似文献   
5.
在儒家那里,道问学和尊德性是统一的,为学和做人是合一的。对宇宙本体的追寻也就是对人生境界的提升。程颐的人生境界理想体现在其道德实践的“自性而行”中。“自性而行”是道德主体的自律命令,体现的是自由意志。而其自由的充分表达是他的“己与理一”的人生理想境界,但是,要实现这一理想境界,却必须有用敬和致知的功夫。  相似文献   
6.
<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系云南省专业从事蔬菜、果树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研究的公益型科研机构。现有在职职工63人。在51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职19人(研究员4人)、中职17人、初职15人,硕士研究生21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及培养对象3  相似文献   
7.
"格物"与"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哲学家们对之论证甚多,特别是宋明以来的哲学家,几乎无人不论,无人不释,故使之歧义很大.本文择其要者,加以综合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傅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早被尊称为“圣人”的杰出人物,早于孔子七百年左右,在他身后形成的“傅岩文化”以及名垂后世的《说命》三篇,彰显了他的教育治学理念。傅说从帝师身份的确立到他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从治国之道到治学之法,开华夏文明之先河,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范畴有机地构成王阳明心学体系.而就致良知论之,它本身就具有自足性.这主要体现在:王阳明从过程性这一角度来把握致良知,亦即致良知涵括致知如何可能、致知的必要性、致知的延续性诸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