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92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今年1月的浙江省"两会"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段关于"十二五"期间规划的文字格外引人注目:"我省要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2.
佛教寺院,作为僧侣修行的场所,历来被视为佛门圣地灵境;寺院也是佛教传播与世俗社会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寺院建设在佛教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天下名山僧占多”,无论在自然生态抑或社会文化生态方面,佛教寺院都体现出一种和谐美,为世人展现出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  相似文献   
83.
陈步兰 《考试周刊》2010,(39):62-62
一、文题做拐杖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尽管人心隔肚皮,但其心是温和的、严厉的、深沉的、浅薄的、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都可以从眼睛这扇窗口窥见一二。同样,我们在讲析课文时,也可从文章的眼睛——课题这一途径单刀直入地剖析内容,甚至条分缕析。人说:"题好一半文。"反言之,读懂题,悟好题,便是抓到了深入课文境界的一根拐杖。因为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它像人传神的"明眸"一般摄人心魄,值得细细化解,慢慢品味。  相似文献   
84.
安溪蓝溪中学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1):1-1,F0002,F0003,F0004
驷马山麓,蓝水之滨,绿树掩映着美丽、圣洁的殿堂——蓝溪中学。她以茶乡安溪唯一的母亲河"蓝溪"命名,这不仅昭示她的源远流长,更蕴含着她滋润故乡的情意和追逐大海的激情。这里山水交融,文脉强盛;这里花木扶疏,争芳斗艳;这里错落有致,壮丽美观;这里师生一堂,教学相长;这里栋才辈出,教泽远布。  相似文献   
85.
潘向黎 《新读写》2009,(7):104-104
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从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相似文献   
86.
秋天的思索     
秋天是美好的季节。虽然秋天往往寒冷多雨,令人不适,但也温暖鲜艳,一片金黄。这乃是我最喜爱的秋天。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观察,树干怎样渐渐地变黄,落叶纷飞。有的花木尚妖娆艳丽,一片翠绿,富于生命力,仿佛不愿顺从时序,不服老更不愿死;有的花木则安于自己的命运,即使正在枯萎也骄傲地保持自己的风韵,把花瓣染上一层  相似文献   
87.
明清时期,世风为攀比竞胜,争奇斗异。园林作为“炫耀式消费”的外在形式,一方面是在叠石理水、建筑花木、营构布局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奇思妙想,创新之作;另一方面因为民间财力雄厚,出现了靠土木之工为生的职业群体,使速成之景成为可能。这一切,都和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审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8.
在没有看到相关合法征地手续、没有得到协议补偿的情况下,黄明中承包租用土地上的银杏、金桂、天竺桂、紫薇等数千株名贵花木就被完全毁坏掉了.  相似文献   
89.
胡永强  唐灯塔 《贵州教育》2011,(21):2-F0002
严教乐学结硕果,老校英姿展新颜,兴仁一中始建于1938年,是一所有十多年历史的学校。校园内古树参天,花木葱笼,鸟淆花香,  相似文献   
90.
盛梅  王猛 《班主任》2011,(6):67
一日,某班毕业多年的几个学生小聚,我也应邀参加。酒过三巡,一名姓张的学生酒后吐真言,他对我说:"老师,我告诉您,我这辈子最恨我们初三的语文老师。"我清楚地记得,当时那位语文老师是非常有名气的教师,应该不会与学生有什么深仇大恨,怎么会恨他呢?坐在我旁边的一名学生把我拉到外面,向我讲述了其中的缘由。因为这一直是张某心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