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正大凡对教学有所关注、思考和研究的人,大凡与教学有所关联的人,应该都有自己或明或隐、或强或弱的"好课观"。人们的"好课观"之间理应有一些相同的认识和理解,但肯定也有许多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东西。上一堂好课固然不容易,而评出能为大多人乃至所有人都接受、认同、信服的好课,其实也难。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倡导广大同仁在"好课观"人言人殊、莫衷一是的迷局面前,运用恰当的教学理论和自我的教学理智,努力廓清认识,厘清思想,形成较为正确、科学、妥当、有效的"好课观",  相似文献   
102.
结合苏曼殊生平及成长的历史背景,从外国诗歌的翻译、外国小说的翻译以及本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三个方面对苏曼殊的翻译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是认识其翻译风格、了解其翻译手法、借鉴其翻译思想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3.
苏曼殊因其小说"六记"被尊称为鸳鸯蝴蝶派的鼻祖,其小说表现了新的婚恋观及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这与"五四"文学精神有相通之处。"六记"中塑造的"佳人"形象彰显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女性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史价值。本文从苏曼殊的女性意识及其作品中建构的女性形象来解析其小说对女性塑造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04.
苏蔓殊的小说并不仅是鸳鸯蝴蝶派泛滥的言情,他的小说充满了民族、民主思想和浓厚的爱国情感,这种思想感情和现实撞击,表现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还表现为在东西方文化冲击下选择的艰难与困惑--具体体现为对东方传统女性和西化女子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5.
任何一种文明皆具有两重性的特征,无论是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还是基督教文明,概莫能外。儒学和基督教所特有的殊别价值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普世价值,更不能说成是所有他种文明都注定要接受。倘若将一种文明的殊别价值与普世价值统统视为普世价值,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然后向世界加以推广,文明之间的冲突自然就会发生。百余年前先进的中国人对近代化道路探求受挫的历史昭示后人,欲求中国文明的新生,必须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和谐统一。其意即在一个恢宏的时空下,以超越文明间界限的普世性价值为参照系,重新审视固有文明的价值所在,甄别其价值的殊别性与普世性,做到文明价值两重性的和谐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和谐统一,当是重新建构中国文明的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6.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集大成者,然而因其色空描写也一度引起颇多争议,但《葬花诗》的艺术价值却被一致肯定。近代佛僧文学家苏曼殊以佛门的赤子之心,用比较学的方法对这部经典著作进行了批评。对《葬花诗》的英文选译,是苏曼殊对《红楼梦》海外传播的重大贡献,准确把握译文,可以挖掘出其笔下所译《葬花诗》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7.
编后     
记得数年前曾有业内人士撰文疾呼坚决依靠政府,可谓一语中的,但深究起来,似乎可以解读的空间尚大。本期所发我的一篇课题成果,算是对这一类问题的个人解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8.
通过查阅文献、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内容分析等方法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对特定学生的信任结构并编制问卷项目。以小学和初中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殊化信任是一个多维结构,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否亲近教师和诚实可靠三方面的判断;自编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最后,对中小学教师信任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9.
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殊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掘文学中的宗教价值 ,已然成为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中国现代文学 ,事实上是缺乏宗教的信仰与热诚的———即使是具有宗教信仰倾向的作家及其作品。本文从现代文学浪漫派先驱苏曼殊这一个案入手 ,透过苏曼殊人生与艺术作品的表象 ,揭示其宗教信仰的功利性与表象性。本文认为 ,苏曼殊只是一个以袈裟芒鞋为道具的浪漫主义者 ,其作品的宗教意象 ,更多是一种审美想象 ,并不代表苏曼殊人生价值与信仰的真正选择。宗教没有妨碍他追求爱与自由 ,而此二者 ,是他短暂生命为我们留下的美好精神。偶然的际遇使苏曼殊与宗教结缘 ,而宗教最终只是他逃避俗累、托身暂栖的处所。当然 ,佛教的“空” ,与他对人生的悲剧体验暗合 ,使他的文学话语多了一种借禅语佛理表达虚无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0.
1907年,刘师培携母带妻,与同盟会会员苏曼殊一起东渡日本。章太炎得知消息后手舞足蹈,哈哈大笑,说:“申叔(刘师培的字)来了,吾道不孤矣!”汪精卫问:“申叔是何人,使你如此欣喜?”章太炎说:“你不知道。此人是真正的绝世之才,国学界的凤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