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当前学界多以为“理一分殊”只是体用范畴,其实这种理解是局限的。以“意象诠释”观之,朱子哲学实乃以“理一分殊”为结构与纲领、思维与方法,建构其整个哲学体系。具体而言,“理一分殊”贯通其本体论、工夫论与境界论,体现出本体、工夫、境界三者的同构性。在本体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在工夫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敬贯体用,彻上彻下”;在境界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一理”与“分殊”的圆融互摄,体中有用,用中有体。  相似文献   
82.
新冠疫情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蔓延世界各地,如何形成有效治理机制成为各国首要任务。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协调各方部门、组织,极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彰显出了我国体制的优势,推动了内地高校大学生增强我国政治信任度。本文选取内地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政治信任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任“分殊化”的主要因素,发现内地高校大学生对各级政府政治信任度呈现“差序格局”现象,对政治信任三个主要标的物的信任程度排列为:对政治制度信任程度>对政府机构信任程度>对政府工作人员信任程度,以此提出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3.
传媒资讯     
《传媒》2004,(2):4-7
政策法规在网络进行转载摘编须支付报酬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日前通过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报社、期刊社、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权人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在网络进行转载、摘编并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不构成侵权。该决定还指出,明  相似文献   
84.
合作     
《青年记者》2005,(4):74-75
德国《踢球》杂志登陆中国;美国明晰频道进军中国;“广互动”境外揽片激活付费频道;中影与美国ASPC公司合作发展数字影院  相似文献   
85.
"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美学命题之一,它的提出不仅给中国绘画创作和书法创作开创了一个"互渗,融合"的审美情境,尤其是为文人画审美趣味的最终形成做出了不可抹杀的理论贡献,而且也为绘画理论和书法理论的整合和创新开拓了新的契机。本文立足传统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理学思想,阐述了作者对"书画同源"理论观察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6.
从"国家——社会"理论的视角看政府职能转变实际是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问题,这涉及了国家分殊性,即国家划界于社会。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行使中存在很多问题,国家与社会的职能范围不明确。从国家分殊性角度出发,通过横向功能分殊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  相似文献   
87.
<正>百年前的南社,文人荟萃,天下独步。虽说南社作为一个民间的诗人团体,前后也不过活跃了十数年,但其在文坛乃至政坛上的影响之巨,可谓一时无二。之所以如此,其实关键还是名人的效应,精英的力量。南社名人太多,几乎囊括南北,如柳亚子、黄宾虹、于右任、李叔同、苏曼殊这样的文坛"一线人物",至今仍然让人耳熟能详;而更多的文人,尽管当年也算得上一时俊杰,但随着百年的风云变幻,皆烟消云散矣。唐诗言"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时间的残酷与无情,谁又能经得住它的涤荡呢?近代文学家姚鹓雏,在南社文  相似文献   
88.
在王纲解体的新旧时代,中国近代崛起了一大批新型文化思想的知识分子。章太炎的真与俗的双向流程,王国维的真与美的理想人生,苏曼殊的新旧徘徊的“断鸿零雁”,这三位学人以其自觉与不自觉的精神追求,殊途同归地烘托了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生长的独特风景线。他们沧桑踌躇又朦胧觉醒,大都以双重(甚至多重人格,矛盾心态,展示了新的思想文化生成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真切地传达着近代文化思想先驱者们心灵感应大时代的脉搏跳动与其艰难的文化抉择和重建。  相似文献   
89.
拜伦《赞大海》《去国行》《哀希腊》三诗究竟为谁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翔章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3):38-41,63
苏曼殊编译出版的《拜伦诗选》中收录了《赞大海》(6章)、《去国行,(10章)、《哀希腊》(16章)三诗,苏氏自云此三诗系他所译,文学界.学术界迄今一般仍沿用此说。本文从黄佩自述之可信、黄佩译过拜伦之另诗、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有关论述之旁证、台湾潘重规教授之考证、黄苏二人诗歌创作和译诗的风格及特点之比较等五个方面,考辨论述了上述三诗的真正译者,确认此三诗系黄佩所译,唯其中《赞大海》第五章为章太炎助译。  相似文献   
90.
苏曼殊与佛教联系密切,他一生三次出家一次出国游学。佛教对苏曼殊的影响相当大,在其生活态度、革命目的、社会认识以及文学创作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然而,与弘一大师(李叔同)相比较,苏曼殊虽“懂得佛教的高深意义”,但对他这只是理论知识而不是德行的修养。佛教的影响促成了苏曼殊生活、思想和文学创作上的一系列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