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体育   11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华武术(研究)》2020,(4):F0003-F0003
山东省莱州坐落在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这里是“全国武术之乡”,是螳螂拳和吴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山东省莱州中华武校1992年建校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占地460亩、设施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多所国内外分校、总投资达2亿元的大型文武学校,是全国著名的武术培训基地。  相似文献   
72.
柳国顺  于斌 《精武》2010,(4):50-52
十二、转身回马鞭 动作:左手向右后封采成拳,右拳拇指朝下从左手内向左前插击,左拳拳心朝外置于右肘后,右歇步(图34)。要点:左右手同时动作,上身随右拳击出略向左探。  相似文献   
73.
柳国顺  于斌 《精武》2010,(6):64-65
三十四、下步翻车往外走 动作:双拳臂交替自上向前斜劈而下,再返上向前斜劈,同时双脚配合双臂的抡劈做小碎步后撤,退一段距离即停步,左拳在左额上方,右拳在右腿侧,步成跨虎式(图98~图100)。  相似文献   
74.
张则浩 《精武》2008,(7):35-35
看过刊于《精武》2007年11期莱阳裔人《螳螂拳史源考述》一文,有几处疑点。草成本文与莱阳裔人商榷。  相似文献   
75.
螳螂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太极梅花螳螂拳实属梅花螳螂一系,因其内外兼修,劲力刚柔并济,手法以圆转缠绕的弧形居多,与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以太极梅花螳螂拳称之,并有歌曰:内运太极贯中气,外走梅花七星道。  相似文献   
76.
关于螳螂拳起源问题,一直为螳螂拳派所关注。然历来说法不一,各执己见,而对其创始人王郎似乎未有争议,众口一词。从起源时间上有西汉、南北朝、宋朝或明末清初之说,发源地上有陕西、四川或崂山之说等。  相似文献   
77.
柳国顺 《精武》2009,(5):56-57
因为《少林衣钵真传》(以下简称《衣钵》)中记载了十八家拳法,并且有“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的文字。所以,多年来螳螂拳界便以此为根据,认定了螳螂拳是“十八凑”而成,即螳螂拳是集合了十八家拳法的精华创作出来的。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位列第十八家的“王郎的螳螂”竞达到了技压群雄的“总敌”的高度。  相似文献   
78.
柳国顺 《精武》2009,(8):18-19
锁口捶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重要拳法之一,属八刚中“迎面直捅”的范畴,是直线短途突击敌人喉部的直拳击法。喉是呼吸通道和发声器官,遭受击打可致人失去语言等功能,故名“锁口”。喉是由几块软骨搭起成为支架以维持气道的通畅,是人体不经打的要害部位,正面受创极易破坏软骨支架,致人窒息而亡,所以历来被列为禁打部位。如“八打八不打”中即有“二不打对正锁口”的明示。有此危险,所以太极梅花螳螂拳在锁口捶的实做练习中,  相似文献   
79.
《中华武术(研究)》2021,(3):F0003-F0003
山东省莱州坐落在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这里是"全国武术之乡",是螳螂拳和吴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山东省莱州中华武校1992年建校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占地460亩、设施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多所国内外分校、总投资达2亿元的大型文武学校,是全国著名的武术培训基地。学校坚持"一主两翼,整体腾飞"的发展战略,以校本部为"主体",以国内和国外分校为"两翼",在国内兴建了中华武校汇泉学校等,并相继在美国、法国、西非、南非、印尼等国家建立了国外分校。国内外学员达一万多人。  相似文献   
80.
田雨时 《精武》2011,(1):85-85
自王郎祖师首创螳螂拳后,福居、升霄道人等辗转传到著名螳螂拳家李之箭("快手李"),李之箭首传山东福山人王永春(字云生),继传山东安邱人王少飞(字云鹏),王云生、王云鹏各有所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