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7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生态养生旅游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特点为依托进行产品开发设计。采用RMP分析方法对其资源条件、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东兰县巴社山景区生态养生旅游产品进行分析,提出加大资金投入、推广养生产品、将产品"人情化"等对策,以期为东兰县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东兰县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延伸区域,同时可为经济带的生态养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2.
本刊易名为《西江教育论丛》迄今已有4周年,回首盘点,共出版了16期,发表了644篇文章,累计200多万字。作者涉及大学的专家、教授,中小学、幼儿园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多层面的教育界人士,他们来自广东的肇庆、云浮、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等16个市,以及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河南、青海、内蒙古等8个省(直辖市)的12个市。  相似文献   
113.
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雷公坪之麓、白水河之畔的西江镇,是全国苗族最大聚居村之一,有“千户苗寨”之称。西江苗族民间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蕴含了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审美理想,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瑰宝。本文侧重从美学的质朴美、崇高美、诗意美三个角度对贵州西江苗族民间文学的审美取向进行解读,探寻苗族生生不息的民族信心和力量源泉,挖掘民间文学最高价值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4.
《柳州师专学报》2016,(5):118-120
当前国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为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特别是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文章以服务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与创新研究为切入口,探讨在构建该经济带过程中物流职业教育如何服务转移产业、地方经济新发展,从而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与该经济带的联动、协同局面。  相似文献   
115.
在近代广西社会转型过程中,轮船运输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轮船引进广西相对较晚,但对广西市镇经济发展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拟从市镇外向拓展、市镇外向性行业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近代西江航与市镇经济外向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6.
在近代广西社会转型过程中,轮船运输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轮船引进广西相对较晚,但对广西市镇经济发展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拟从市镇外向拓展、市镇外向性行业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近代西江航与市镇经济外向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7.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是发展民族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的利用传统的民族文化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进而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拟就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个案研究,探讨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8.
"西江经济走廊",是指广西贵港市至广东高要市的西江河段,全长500公里,流域由西往东所形成的以西江为中轴呈幅射性的经济产业带.这条国内第二大河流的一段,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是西部地区通往沿海的大通道.故此,开发和建设"西江经济走廊",对加快广西经济的发展,促进粤、港、澳地区的繁荣,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对加快构建"西江经济走廊"提出了独到的建设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9.
铜鼓文化是民族文化之瑰宝,其源于西江走廊,并由西江走廊辐射周边,其内容十分丰富,对构建大西江文化走廊乃至泛珠三角经济文化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0.
探讨了广西西江沿岸古城镇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的历史过程。西方建筑文化与西江建筑文化的相互碰撞与多元复合,使得西江沿岸的需镇建筑突破了历史上以中原木构架体系为主线的传统建筑模式,而使城镇的建筑类型和建筑形式更趋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