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95篇
科学研究   58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32篇
信息传播   6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份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三方签订的就业协议书,以便毕业生能够在毕业后顺利到用人单位报到.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协议书的问题逐渐显现.本文分析了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及作用,并针对其弊端提出了改进建议,进而指出高校就业部门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管理职能逐渐弱化,而教育服务职能成为主导.  相似文献   
122.
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手段,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发展人,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违纪处分必须坚持处罚和教育并重的原则。根据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高校实施"服务消过"处分解除制度,不仅可以引导、帮助违纪学生吸取教训,改正错误,真正实现"春风化雨、入脑入心",也贯彻落实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23.
《劳动合同法》是继1995年《劳动法》之后,我国劳动领域最重要的一部国家立法,对现行的劳动法以及地方政策的很多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更侧重于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本文拟从劳动合同的订立、违约金、试用期、劳务派遣几个方面对这部法律的主要亮点所在作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24.
《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存在种种非议。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进行了分析梳理,认为《劳动合同法》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调整,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但并非是对原有制度的颠覆。  相似文献   
125.
2008年1月颁布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更加注重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在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鼓励订立长期劳动合同,倾向保护劳动者的补偿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等方面作了较大改进.针时目前企业用工种类繁多、用工不规范、同工不同酬的现状及由此而带来的许多法律风险问题.企业应对照《劳动合同法》,全面规范用工管理,理顺用工机制。规范劳动用工.以避免相关法律纠纷.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6.
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其合法权益被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大学生应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或通过仲裁或投诉等以获得法律保护,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和约定事项.  相似文献   
127.
基于对劳动合法权益的保护,劳动合同制度可:1.区别对待事实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2.为了实现实质公平,立法设立单方可变更,可撤销劳动合同制度;3.把劳动合同解除作为终止的一种形式;4.违约金不宜作为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方式;5.培训费是否全赔进行具体分析,工资不应作为赔偿之列。  相似文献   
128.
现在很多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了,在收获的同时,有部分毕业生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应届生小王应聘到一家公司,经过两周的实习,公司决定录用小王,当小王提出与公司签订就业协议书时,经理告诉他,公司从来不签订就业协议书,三个月的试用期满后,直接与小王签订劳动合同就行了。而学校则  相似文献   
129.
1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主要通过规定劳动时间的上限来定义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但对具体工作时间、劳动合同应采取的形式、社会保险的缴纳等实质权益方面的规定明显不足,容易造成形式与实质的不公平现象,侵害非全日制工的权益。应明确劳动时间界限,平衡劳资双方举证责任,实现非全日制工经济权利的制度化,建立非全日制工与全日制工转化机制,完善非全日制用工制度,更好地保护非全日制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