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57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拜读萧鲁阳方言研究力作,汇集《墨子》书中鲁山方言习俗,概述墨子里籍东、西鲁论争态势。从方言习俗角度比较鉴别,进一步论证墨子里籍在河南鲁山,非山东曲阜、滕州。期待“上德”之史学家:尊重历史真实,破解墨子里籍;了断地域成见,展示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22.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形成了新旧思潮的两大对立块垒,这场论争的第一个焦点是诗到底能抒发什么样的感情;第二个焦点是关于这些新诗的命名;第三个焦点是读诗的原则:懂还是不懂。  相似文献   
23.
自上世纪50年代李泽厚美学思想诞生之日起,时至今日,针对它的研究和由此而产生的争论就从没有停止过,毁誉参半。由于其哲学美学具有得天独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一度和主流意识形态非常的合拍,李泽厚实践美学思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美学领域的主流话语形式。70-80年代形成的主体性实践哲学是原实践哲学的延续和发展。90年代,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在当代多元的价值观的氛围中遭遇挑战。在论争中,不仅形成了后实践美学,也促使李泽厚实践美学自身进行了反省和革新。后实践美学坚持了审美超越性,确立了主体间性的美学观,试图用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实现与现代美学的接轨。  相似文献   
24.
本文回顾了迄今为止浙派的研究情况,从浙派的界定、相关论争、浙派与清代文化的关系及浙派诗人与派系研究三个方面,总结至今在浙派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试图为深化该领域的研究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5.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形成了新旧思潮的两大对立块垒,这场论争的第一个焦点是诗到底能抒发什么样的感情;第二个焦点是关于这些新诗的命名;第三个焦点是读诗的原则:懂还是不懂。  相似文献   
26.
政治权力合法性问题一直是学界所重视和关注的理论问题。长期以来,学界存在着经验范式和规范理论两种思路并进行了较为激烈的交锋。前者注重的是政治权力外在形式的经验式积累和构成要素的事实基础,后者注重的是政治权力的内在价值和正当性基础,两者共同对深化其认识做出了贡献。但是,政治权力合法性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可以从政治权力的前提性要素、基础性要素和关键性要素三个层面加以具体认识和分析。  相似文献   
27.
一般认为,近代中国的学制变迁,与其它政治经济诸层面的变化一样,是域外观念冲击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产物。这种解释大体上成立,但部分地掩盖了制度生成的内在原因。20世纪30年代人们在“社会教育学制化”讨论过程中,“域外观念”与中国传统却有着复杂纠葛,集中表现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关系上,形成了互不妥协的三派主张,社会教育学制化建构最终失败。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制度化的这一段曲折历史揭示了近代中国教育体制转型的复杂,表明了教育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微妙关系,制度的移植和生成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本土传统的一个筛选和培育过程。  相似文献   
28.
新时期散文界,先后出现过关于“形散神不散”、“散文消亡论”、“大散文”与“文体净化”、“真实”与“虚构”、“真情实感论”以及“新散文”等多次论争。文章通过对这些争论的描述和分谚,认为这些争论表明当代散文观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同时散文正在不断地调整自身,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29.
用科举的命运、功能及其价值来隐喻高考,是当代高考论争中的普遍现象,更凸显了高考制度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但是,科举隐喻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简单地从科举废除到高考废除的观点存在着从相似性到同一性的冲突。在高考改革实践中,我们需要直面高考问题,走出科举隐喻的怪圈。  相似文献   
30.
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并非科学与玄学本身之间的论争,其实质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的争论。此次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初步运用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马克思主义者介入后,揭露了科、玄双方所共有的唯心主义实质,具体分析了这一论战的性质,较为正确的阐述了决定人生观的因素、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等,使使论战进入更高的层次,初步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