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57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逻辑论争在我国现代逻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确立了形式逻辑独立的学科地位,推动了这门科学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另一方面,它也具有许多缺陷受苏联逻辑论争的负面影响较重,过分关注与形式逻辑有关的哲学问题的探讨,偏离了当时世界范围内逻辑科学迅猛发展的主流,脱离了逻辑教学的实践.反思这场论争,对研究中国现代逻辑思想史,对推动我国逻辑现代化的进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12.
"新世纪文学"产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论,面对各家对新世纪文学的讨论,我们应深刻思考新世纪文学的和谐性,观念多元网络传播以及自由的特点、发展方向和意义,理解新世纪的文学和文学的新世纪。  相似文献   
313.
2006年以来,国外施特劳斯思想研究进入了第三波。与之前第一波(2001年之前)小范围的学派尊崇,第二波(2001年—2006年)的主义论争相比,第三波的研究更加关注施特劳斯本人的流亡经历及思想学说。新一轮的施特劳斯研究虽然延续了以往双峰并峙的研究态势,但随着媒体退场、学术登场,施特劳斯本人的犹太思想、自由教育遗产、政治哲学观念以及与同时代哲人的比较研究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廓清。随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研究的多元纵深,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里施特劳斯研究在主义论争、文本细读、比较研究等方面将会出现更为深入的研究力作。  相似文献   
314.
20世纪末的文化论战是关切中国问题的知识分子的一次思想交锋。此次论战不仅促使了国人思想的解放,为民族文化发展开辟新道路提供了思想准备,而且深深影响到武术领域。它驱使了国人的体育全球化意识由懵懂到神明,完成了竞技武术的成型;诱使人们以积极态度应对民族文化现代性,缔造了武术多种形式"琴瑟和鸣"大好形势;诱发了人们的寻根意识,加强了对传统武术的文化认同;掀起了武术教育改革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315.
五四运动期间,百家争鸣的中国译坛曾一度掀起了波澜起伏的翻译论争。郭沫若与胡适、茅盾、鲁迅等众多文化名人的多场论争看似唇枪舌剑,但客观上都匡正了混乱的译坛局面,促进了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316.
明代科举考试,初场以八股时文为主,最初只是敷衍传注、发明义理。到了晚明,"以古文为时文"成为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而其弊端也愈加严重。艾南英以救正八股时文弊端为己任,倡唐宋大家之文。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为文效法七子,宗尚秦汉。陈子龙与艾南英之间的文学论争及冲突,所争论的焦点虽然在古文的创作,然而其本质则体现的是明代科举与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可以认为是披着文学外衣的八股时文创作方法之争。  相似文献   
317.
颜芳 《文教资料》2014,(1):72-74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引起人们较多的关注,产生一场教育论争论争的焦点集中在知识分子是否应该下乡,以乡村教育为重点还是以城市教育为重点,乡村建设运动是否有前途等。平民教育派、独立评论派和中国农村派等各方的观点对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18.
应当开展教育思想论争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教育发展历史上,教育思想的论争贯穿始终,一部教育思想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部教育思想论争史。在不同的阶段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了程度不一、激烈各异的思想论争,不仅对于解决当时的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样是推动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论争是正常的,但其目的不是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种理论,而是促进各自理论进一步完善,加强自身的理论发展。研究整个教育论争史对进一步深入认识教育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19.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9):27-32
当前的课程论争主要围绕"新课改是否轻视知识",是否应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新课改"是否脱离中国国情"等重点问题展开。这表明教育理论界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发展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笔者从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对课程改革的合理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政府、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角度,就如何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320.
20世纪初,受“西医东渐”思想的影响,以余云岫为首的“废医派”错误地认为中医的存在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因而对中医进行了系统批判,主张废止中医。面对余云岫等人的咄咄逼人之势,中医人士为维护自身利益,更为捍卫中国传统医学,一方面围绕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应被加入教育系统以及是否应被废除等问题积极与“废医派”进行辩论,阐明了中医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在论争中进行深刻自我反省,通过汲取西医之长,对中医部分缺陷进行了相应改正,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医的近代化。这段时期中西医间的数次论战展现了近代中国转型时期中西异质文明在医学层面的碰撞、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