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篇
  免费   2篇
教育   508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一部体系化的诗论作品。《沧浪诗话》提出了妙悟、兴趣、入神等一系列美学范畴。严羽将禅宗的顿悟与中国传统意境说相结合,创立妙悟说,并将其引入诗歌理论之中,创造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严羽将禅宗的见性成佛心体论与中国传统的比兴说相结合,创立兴趣说,并将其引入诗歌理论之中,推动中国古典美学在对韵、味、神、趣的追求中走向成熟。严羽将禅宗的真如佛性精神本体说与中国传统的老庄易三玄之神妙说相结合,创立入神说,以妙悟为径,以兴趣为法,最终达至诗歌之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17,(3):42-46
《蒲褐山房诗话》蕴含了王昶独特的诗歌创作艺术理论:一是辩证对待性灵。诗歌抒发真情实感的同时,需注意"止乎于礼";二是主张妙合情景,采用具有一定符号色彩的意象抒发内心世界,以达到情感的共鸣;三是诗歌需变化新奇,打破一定的诗歌审美传统,使诗歌呈现特殊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中州集》是一部由金代大诗人、文学批评家元好问编纂的金代诗词总集。总集中对所收作家"每人各为小传,详具始末"。这些小传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但记载了字号、籍贯、科第仕历、生平事迹、趣闻轶事,而且还记录了许多名句佳篇、诗文著作及诗词评论等。宋人许彦周在《彦周诗话》中对"诗话"的概括是:"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如果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的话,《中州集》作家小传确实具有诗话性质。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前期的诗评因借助现代报刊传媒而显得别开生面,整体上趋向平民化,现代传媒与诗评之间达成共赢。他的早期诗评因借助现代报刊传媒具有开放性、及时的互动性和鼓动性,最终在批评的外在形式上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张文浩 《寻根》2006,(4):30-33
严羽在其《沧浪诗话》里批评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并直指这一弊病在宋诗里的普遍性反映,从而提出“别材”、“别趣”、“兴趣”的文学观点。此为陈年旧货、稍涉中国文学者均耳熟能详。严氏固然针砭到位,然而他大概忽视了宋诗好议论求理趣乃时代风气使然,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这些好发议论的作诗者全都不懂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6.
赵翼是乾隆时期的文史大家,学人们经常将其文艺观定位为与袁枚一翼,即均主张个性、创新。其实,远不是如此简单。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赵翼文艺观有自己敦实的历史信息和严谨的逻辑。其诗论的别致在于是以别样阐发形式从不同角度来共同呼应其恢宏的思路。赵翼往往以诗人的一生为期、一世为人来议论其诗。赵翼非常欣赏历史上一些诗人所发轫于时代尖端的激情,关怀唐宋以来影响后人并反复被后人聚焦为热点的问题,正由此赵翼将自己的见解穿梭、历炼于其中,性情别致。  相似文献   
17.
袁枚:美人诗     
说起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的袁枚(1716—1797年),那可真是大大有名。他是著名的清代诗人、诗论家,有《小仓山  相似文献   
18.
周振甫 《教师博览》2009,(12):52-53
清朝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三里讲诗,称毛奇龄批评苏轼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说:定该鸭先知,难道鹅不知道吗?袁枚认为他批得不对,照这样说,《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难道只有雎鸠,没有斑鸠吗?看了这话,我们知道毛奇龄批错了,不能那样读诗。钱钟书先生不是这样,他找出《西河诗话》卷五来看,原来毛奇龄说,苏轼诗句是摹仿唐人诗“花间觅路鸟先知”,但摹仿得不好。人在找路,鸟熟悉花间的路,所以比人先知道。像鸭比谁先知道呢?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