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9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10078篇
科学研究   235篇
各国文化   55篇
体育   105篇
综合类   147篇
文化理论   34篇
信息传播   206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1116篇
  2013年   1007篇
  2012年   1321篇
  2011年   1606篇
  2010年   1299篇
  2009年   1189篇
  2008年   1208篇
  2007年   742篇
  2006年   538篇
  2005年   522篇
  2004年   351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正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意思是读书要声音响亮,字正腔圆,熟读成诵,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说会明白它的意思了。令人遗憾的是,眼下职高语文几乎被边缘化,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大都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学  相似文献   
992.
早读开启了新一天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与读书习惯,提高朗读与记忆能力,给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从高中英语早读课实情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比如有的学生不重视早读课,随意而散漫;有的教师不关注早读内容与效果,形式单一,也缺乏早读测评,难以调动学生早读积极性,导致早读课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只是从应试角度来组织早读课,偏向词汇记忆,忽视口语训练等,影响了早读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3.
正最喜欢的一本书:《雪国》推荐理由:喜欢雪国的清冷寂静,在书中感受驹子与岛村不对等的爱情,感受这一个国度的悲欢离合。虽然爱是最美的徒劳,但有太多人因为美好而奋不顾身。我们都似雪花,为了飞舞,不惜坠落。我真正的读书是从高中开始的,那个时候,对于写作,我还是个门外汉。只知道,如果看书,应该就能写出最好的文章来。慢慢的,我便可以从一个写作文的人,变成一个写作的人了。高中的书是藏进月光的。那个时候对于书的记忆,便是我和同学去校门外的书摊租书,她租言情的,而我却看谁的名气大,就租谁的。我是从那里读完张爱玲的小说,也是在那里知道了村上春树和夏目  相似文献   
994.
正良好的学习方法,将会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踪成功者读书方法的轨迹,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富有启迪的。朋友,当你读完以下几位名家的读书方法后,你想怎样把书读得更好呢?一、"尝试想书"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对着书名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分做几章几节,哪些部分要重点阐述,哪些部分要简略交代。想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如果文章与猜想的不同,他便找出不同的地方,反复阅读,并与自己的思路作比较,想一想哪种写法更好些。  相似文献   
995.
正一、"思·问·习"读书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即重视思考,不懂就问,提倡经常巩固复习。二、"假物"读书法。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三、"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 ,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四、"不求甚解"读书法。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五、"提要钩玄"读书法。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相似文献   
996.
民国是一个“西学东渐”的时代,教育舞台的大幕徐徐拉开,百家争鸣,弥散着各异的声音,共同奏响民国教育历史的曲音。现在,张兴龙先生所著的《乱世犹闻读书声:中国教育1912—1937》一书,让人们看到,以“教育救国”的那代人,对他们来说,教育不仅是职业,  相似文献   
997.
胡金波 《江苏教育》2014,(11):12-13
<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对夏天最突出的感觉是炎热,故有赤日炎炎、烈日灼灼、吴牛喘月、流金铄石等词语。夏天虽酷热难耐,但"夏天是花果成熟的季节"。我们"走进学习的夏天",若要"安享果实成熟的乐趣和快意",就应时刻不忘"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努力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上下工夫、见成效。  相似文献   
998.
校长如何成长?这是每一位校长都十分关切的问题。有人说校长在读书中成长,因为读书能滋养人的心灵,能提高人的品位;有人说校长在思考中成长,因为“我思故我在”,思考使人深刻;有人说校长在实践中成长,因为“行为知之始”,实践之树常青。我认为这些说的都有道理,都能给人启迪。但我个人认为,研究是校长成长的必由之路。研究者,必然要读书,要思考,要实践。研究者,必然是思考的行者,是探索的行者,是总结的行者。研究,使校长走向教育家的境界。  相似文献   
999.
对《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他盗之出入”的理解,陈文鸿先生不同意“‘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认为“此句是倒装句,确切地说是宾语前置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句式指辨》,《语文月刊》2014年第2期)。对此,我们不敢苟同。陈先生说,“由此‘盗之出入’是‘盗’(宾语)前置,还原为‘入盗’,‘进入盗窃’之意,‘之’的用法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入盗’,即‘进入盗窃’……‘盗窃“变故’都是名词,二者相对,语义相称”,“‘入盗’,即‘进入盗窃’……动宾结构”。陈先生的解说实在怪异。既然说“盗”是名词,是“入”的宾语,“盗之出入”即“入盗”,那么,“入盗”怎么就是“进入盗窃”之意呢?“进入盗窃”又怎么成了“动宾结构”了呢?暂且不说用译文来作结构分析的不严谨,就是文言的“入盗”和现代汉语的“进入盗窃”,它们的结构可都不是动宾结构啊,而应是连动结构。其次,陈文所说的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之”跟前置宾语必须是复指关系.陈文后面所举的那些例子莫不如此,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的“之”就是复指“句读”或“惑”的,而“他盗之出入”中的“之”能复指“他盗”吗?文言当中,“入”作“进入”解时,是不及物动词,指人的名词或代词只做它的主语,不做宾语,如“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云中”(《史记·孝文本纪》);当指人的名词或代词作了它的宾语时,“入”则是使动用法了,这时的“入”是“纳入,使进入”的意思,如“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孙子·九地》),“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史记·周本纪》)  相似文献   
1000.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好古诗文最有效的途径.诵读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的课题研究活动.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对古诗诵读教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下面就结合古诗文的教学案例,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