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99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读解影像     
《现代声像档案》2005,7(1):i001-i004
爱的舞蹈;西非的“割礼”;行割礼前;割礼;巴奇姆比瑞部落少女;……  相似文献   
32.
上古已降,"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并以五色土来福佑天下,安禄四方。宜兴紫砂以五色土之美名远播世界,造福子民。以"五色土"来命名作品集,可谓其意之深厚和宽阔。  相似文献   
33.
韩国语能力考试(Test of Proficiency in Korean,TOPIK)是由韩国教育部主办,应试对象为母语非韩国语的外国学生和海外侨胞,作为留学、就业的依据,为韩国语学习者指导方向,考试结果将为在韩国学习和就业提供语言能力证明。TOPIK自1997年实施以来,历经18年,于2014年7月实施改革,摆脱了以语法为中心的考试模式,形成了以"语言输出"为目的的评价体制。  相似文献   
34.
鲍德里亚从一个相当结构主义的视角,指出入们消费的其实都是符号,而这个符号体系巧妙地解决了独特性与普遍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
从《金瓶梅》研究的历史来看,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作者读解,即对作者生平、籍贯及作品与史实的考证。而这些作者读解既没有可靠的材料作依据,又对读解《金瓶梅》无大意义。《金瓶梅》文本读解则成就极低。当前,《金瓶梅》研究所关注的应当是建立以文本读解为主,作者、文作、读者相结合的文本读解体系。摒弃只注重作者的作者读解主义。  相似文献   
36.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困扰学生的,并不完全是语文能力提高方面的障碍,更多的是学生在对课文进行读解时与教师存在差异,学生的许多正确见解常被教师否定。教师们常以作者或文本为中心来进行读解,把本来具有创造性、生成性的读解过程变成只恢复作者原意或反映  相似文献   
37.
我们再来看现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通感"和"矛盾修辞"手法."通感"的手法在诗歌中一直存在着,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则把它发展成一种诗的方法论,如波德莱尔把自然万物视为向诗人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浩瀚如黑暗又好像光明,/芳香、色彩、声音在互相感应"(<应和>),而波德莱尔之后的兰波则自称为"通灵者",他醉心于"官能交错"和词语的炼金术,将视觉、听觉、嗅觉的界线以及现实与梦幻的界线打破,使各种感觉在心灵的作用下相互沟通,以此来创造一种诗的境界.戴望舒就受到法国象征派的这种影响,他经常在诗中运用"通感"手法,以形成一种"音色交错的美",比如<雨巷>中的"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目光",就化视觉形象为一种听觉感受,似乎连目光也忧郁、惆怅得发出了叹息声,由此写出忧郁之深、忧郁之动人.  相似文献   
38.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第四册《长亭送别》一课,对最后一支曲(《收尾》)中“一鞭残照里”一句的读解,《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者几乎将其忽略,只在附录的祝肇年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有一段读解的话:“最后,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  相似文献   
39.
阅读研究专家蒋成瑶先生根据构成读解过程的三大要素,将课文的读解分为三个读解走向,即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读解走向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性读解走向,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是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它的理论根据是作品文本最初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赋予了意义,作者把自己的观念和意识注入到作品中。因而,读解的目的应该是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40.
1.“泛语文”:错误的小说教学内容新课标主张语文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这是对语文教学传统的一次重要突破。但是在当前的小说教学过程中,这一主张却被误解、被滥用,走向了“泛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