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1980篇
科学研究   144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53篇
综合类   93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321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349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祝尧的古赋流变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尧把辞的演进分为五段: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和宋体,认为自西汉开始,辞一代工于一代,至唐、宋进士体,丽辞藻句已达极至,宋人纠枉过正,衍出说理一体.他论辞有四体:古、俳、律和文.古祖骚宗汉、以情为本,俳务于对偶、协韵,律严于声律,文的特征在于议论.祝尧讨论了后骚、辞、文、歌、操与古之间的关系,继晁补之、朱熹之后,兴文体横向比较之风.  相似文献   
22.
西汉的恋情采取以男性为中心的角度,或写女主人公企求爱情,或写她们“愿枕荐席”,带有一定的庸俗情调。东汉末年的恋情则改变了西汉的陈腐套路,而代之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表现男女双方纯真情感的交流。角度的不同体现出西汉、东汉士人对女性态度的变化,由贬低到尊重再到仰慕。汉末士人借恋情一步步地走向世俗,走向情感,走向内心,进而走向人性的回归与文学的自觉。  相似文献   
23.
“骚”与“”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从一般的意义上说,“骚”当合于;而严格说来,“骚”自与一般的有所不同。吴子良只知屈原作品可以入,而不知《楚辞》本身之特异处。从目录学的角度看,仅一部《楚辞》而得自为一类;从体学的角度看,所谓“骚”域不出《楚辞》。就今存献考察,南朝别“骚”于的现象盖仅出现在宋时孔逭与梁代昭明太子分别所编之总集及传为[唐]张绩所补[梁]任昉的《章缘起》内;《心雕龙》至多是准别“骚”于。显然,南朝人更多的还是将“骚”纳入中的。  相似文献   
24.
骚体兼具楚辞体的内在特质和体文学的精神风貌,是汉代文化融合和国力强盛的体现。骚体在汉代的发展轨迹是一个充满了文化意味的信息码,激发着我们不断对其进行文化解析。  相似文献   
25.
一、作者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见长。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第一段]  相似文献   
26.
在《文选》所收的十五个类别中,“鸟兽”类有五篇,是选文较多的一个类别。“鸟兽”类的设立有其合理性。“鸟兽”类的选文,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27.
28.
西汉时期,体文学的“铺陈手法”、“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及“对偶俪辞”等特征对其时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了散文的化并为骈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这种影响的发生与西汉时期思想界特别强调阴阳二元观念和礼制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它通过内化为士人对“雅”的审美追求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9.
30.
宋玉的《高唐》、《神女》、《登徒子好色》、《讽》等作品,刻画了神女、人间女子两类美人。文本表层上,宋玉擅于运用华丽的词汇、优美的句式、夸张的构思等手段来渲染女性美;道德中层上,宋玉对女性美的渲染和夸张,并不停留在官能美的体验描写上,他还把社会伦理意义作为女性美的内涵;艺术深层上,宋玉笔下的美人,面目描写各不相同,具有典型的艺术个性。宋玉对美人的关注和出色的描写,开创了中国文学的艳情主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