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5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盛唐的诗坛,边塞诗派是主要的流派。期间,涌现出了众多的边塞诗人。他们参与了唐代的对外战争,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或描绘苍凉的边塞风光、民族风情,或赞颂将士们英勇杀敌的勇武精神、建立军功的壮志,或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辛、  相似文献   
32.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33.
悠悠千年,流传下来的诗歌数不胜数.按题材内容分,古典诗歌可分为登高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等.如果我们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分类鉴赏古诗,有意识地积累不同题材的诗歌,明确它们的鉴赏侧重点,学会不同题材的诗歌的鉴赏方法,相信对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下面,笔者将以登高诗为例,谈谈同类诗歌的鉴赏.  相似文献   
34.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的人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作家的盛唐边塞诗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是"盛唐气象"的重要表征。盛唐边塞诗这种文化现象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突出体现为人性的张扬。盛唐边塞诗的意义可归总为三个方面,即边塞情怀、边塞风物和边塞战事。边塞情怀的核心是功业情怀。功业情怀具有两面性。边塞风物的特点是雄奇壮伟。高、岑的战争诗并非纪实,他们的战争观可概括为胜概和非战。  相似文献   
35.
岑参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和同时的高适,都以边塞诗驰名,文学史上并称"高岑".他的边塞诗<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中有这样儿句诗:"驿马从西来,双节火路驰.喜鹊捧金印,蛟龙盘画旗."对"喜鹊捧金印"这一句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谓喜鹊传来金印也.二是认为指公侯之印,即官印.  相似文献   
36.
37.
济世与避世向来是文人热衷谈论的话题.唐代边塞诗作为典型的"盛唐之音"其济世性不言自明.然而以往的评论只一味地把目光集中在其响应"号召"的层面,忽略了其沉痛反思、痛而反战的层面.其实后者更是其济世精神的深层次反映.从唐代边塞诗格调的前后变化,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世事的那种面对,深察,不屈和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38.
说唐代边塞诗中的“白草”和“天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诗人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歌中,有一些关于西北边地山川风物名称的词语,如“白草”、“天山”等,因种种原因,在历代各种唐诗选率的诠释中,或语焉不详,令人莫名何物;或释义不清,造成歧义纷呈,阅读时,需要我们慎审地加以分析和辨证。  相似文献   
39.
本文从题材的独创性与典型性,意境的壮美与奇峭,风格的悲壮与奇丽,语言的新奇明快诸方面,对岑参边塞诗的创作艺术作了比较细致周密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40.
论新边塞诗的兴起及其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杨牧、周涛和章德益为代表的新边塞诗,形成于80年代初,是民族的精神风貌情感的结晶,体现了正在腾飞的民族之魂。新边塞诗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创造性地把中国当代人的思索,溶解于西部特有的自然景观之中”(谢冕)。西部地域特色构成了新边塞诗的美学特征,以其粗犷、豪宕、强悍、雄奇、刚健、深沉、悲壮的艺术风格,丰富了当代人的审美空间,开了一代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