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7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91.
唐代边塞诗的主导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就艺术风格来讲,唐边塞诗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初唐的郁勃到盛唐的豪雄,再到盛唐的豪雄、晚唐的萧飒,形成了一条多姿多彩的艺术画廊。  相似文献   
392.
正近年高考中的古诗鉴赏题,"分析表现手法"和"分析情感"两类题型呈上升趋势。2013年全国各地的40道古诗评析题中,"分析手法"试题12道(修辞手法5题,其他手法7题),"分析情感"试题19道,这两类试题共占试题总数的78%。这表明在"考纲"规定的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方面统称"思想情感")五个古诗鉴赏考查点中,"手法"与"情感"已成为命题的核心点。  相似文献   
393.
唐人边塞诗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昌盛,其中边塞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边塞诗是唐代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密切相关。边塞诗之所以在唐代以至现当代能作为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提出来研究,关键是在它所表现出来的建功立业的思想和昂扬向上、富有创造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94.
南朝吴均的边塞诗以游侠的豪迈意气和戌卒的忠君建功之念为核心,充分利用了边塞题材所特有的意象境界耒传达个人强烈的内心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在南朝边塞诗作中独标一格,对于后世边塞诗的创作亦有不少启迪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395.
边塞诗的创作实际存在着写实和想象两种方式,即写实的边塞诗和想象的边塞诗,以此可以将边塞诗区分为两大创作流派,这也形成了边塞诗的两大创作传统。岑参边塞诗的写实性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其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以诗证史,以诗歌证西域舆地。岑参边塞诗的诗题具有纪实和叙事功能,而且诗题中地点明确,统观各诗诗题又具有认识其西域行迹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396.
王昌龄是盛唐有边塞经历且大量写作边塞诗的第一人,其诗艺术高超,内蕴丰厚复杂,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与人道主义相融合,超时空地关照反思边塞战争与和平,不愧为边塞正声,盛世壮歌,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97.
盛唐边塞诗群的出现与当时那个青春焕发的时代息息相关。开基创业之初的光辉业绩和李唐王朝“重冠冕”的审美标准,使事业上充满自信的唐人梦寐前往边塞以建立军功,作为一条看似简单易行而又直接痛快的进身途径,鼓舞了一批驰骋疆场的边关将士忘身报国;唐玄宗的开边政策及游牧民族与关中汉族的水乳交融,激发了唐人固有的刚烈气质的复活。诗人们积极投入到风餐露宿的边塞生活中去,在建功立业的同时用诗的语言记录下自己的心声,空前发展了以一个雄强奋发的时代为背景的一代久经战火狼烟熏染的边关将士的美学风姿。“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同仇敌忾的美学观念,是唐代美学思潮的主流,也是唐代社会鼎盛繁荣的真正奥秘。  相似文献   
398.
王维《使至塞上》写边塞之景“极锤炼,亦极自然”,学生学习时更注重对写景的体悟,比起边塞诗的学习方法,更接近山水田园诗的学习,因而学生对其是否确实属于边塞诗抱有疑惑。为了解决这一疑惑,帮助学生认清边塞诗的特点,文章选取王昌龄的经典边塞诗《出塞》进行比较,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使至塞上》亦是名副其实的边塞诗。  相似文献   
399.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集,防人歌是日本的边塞诗。本文对《万叶集》防人歌和唐代边塞诗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发现二者在创作时间和内容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容广度、体裁风格、创作者和重要性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