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迁都之梦     
李国强 《教师博览》2006,(11):38-39
我到过不少国家的首都,也惊叹过一些首都城市建设的大气与典雅。然而,当我乘夜航班机,从进入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上空开始,到穿行其间、离开之后,这座崛起于巴西中部高原的新城,对我所产生的视觉的冲击力、心灵的震撼力和情感的记忆力,却是空前的。和一般的城市不同,隔着机窗鸟瞰,夜空下的巴西利亚不是一片圆饼式的灯海,而是呈巨大的“十”字。一出机场,我就迫不及待地向前来接站的大使馆科技参赞请教。参赞莞尔一笑说,你说对了,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是一架东西朝向的巨型飞机,这座城市的成功圆了巴西人的百年迁都梦。明天,我们将从“飞机”尾部…  相似文献   
32.
王印虎 《中学文科》2005,(10):57-57
纵观世界各国的首都史,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首都的位置常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那么影响迁都的因素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33.
史载祖乙迁邢。但邢是邢丘还是邢台,学术界说法不一。本文从三个方面考证了祖乙的迁居地是温县邢丘。从商代诸王迁都趋势来看,是从夏人的统治中心向商人的活动区(洹、漳流域)迁徙,祖乙迁至邢丘是合理的,不可能跳跃地迁至邢台;从地理环境来看,邢丘的地理环境远比邢台优越,迁都邢丘是理想的选择;从甲骨文记载来看,以“衣”(即故邢丘)为中心的“大邑商”是殷商王朝的三大政治中心之一,其基础乃祖乙所奠定,从而印证了祖乙迁邢,邢即温县邢丘。  相似文献   
34.
1.战国时,魏武侯的太子营(yīng英)和公子缓争夺君位。后来武侯去世,营当了国君,史称魏惠王(因迁都大梁,亦称梁惠王)。韩、赵两国知道魏国内部不和就联合侵魏,在浊泽(河名,今山西南部)附近大败魏军,包围了魏惠王。  相似文献   
35.
光武都洛考     
东汉初年光武帝定都洛阳固然和关中残破、经济没落,而洛阳则地利人和的因素有关,但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刘氏汉室比隆周室的夙愿、东汉王朝吸取西汉迁都的教训及光武帝本人宗室阴影下内心的焦虑与抗争等。  相似文献   
36.
熊展钊 《金秋科苑》2010,(22):144-144,146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2年、1937年先后迁都洛阳和重庆。对于这两次迁都,现从国际形势、日本侵华政策、中国国内形势和抗战决心、迁都前后所采取的政策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7.
西汉建立初期曾短暂定都洛阳。复杂的政治环境,使得刘邦迁都长安。此后,洛阳被继任的汉朝统治者认为是一座较大的城邑,仅因武库、敖仓在这一地区而显得相对重要。直到西汉中后期,翼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汉家礼制问题,向汉元帝建议迁都洛阳,以洛阳为都才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随着汉家统治危机的加深,王莽代汉继而建立新室。代汉后的王莽再次提议迁都洛阳。王莽迁都洛阳的主张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东方地区的控制,另一方面是为了削弱汉家礼仪制度所带来的影响。同时,还有可能是为了追求“制定则天下太平”的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38.
北魏平城地区的移民与饥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前期大规模的“移民实京”对平城地区的开发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造成平城地区人口急剧膨胀 ,消费激增 ,粮食生产和供应匮乏 ,屡次引发严重饥荒。这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认为 ,对北魏前期“计口受田”的作用和平城地区农业生产的水平均不宜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39.
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迁都思想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侃 《历史教学问题》2001,(3):20-22,19
甲午战败后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十八省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明确提出挽救民族危亡的四项主张 ,即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 ,变法成天下之治”① 。其中“迁都定天下之本”虽属“权宜应敌之谋” ,但终关乎天下根本 ,构成维新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对这一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却少有研究 ,本文拟就康有为的迁都思想作一粗浅的探讨。一、迁都是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的迁都思想是其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迁都是为了变法图…  相似文献   
40.
明朝在建国初期,围绕着迁都问题进行了数次的争论。在明初期,朱棣进行巩固统治的政治活动之一便是迁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新朝建立不久即主张迁都实属罕见。究其原因,主要是明朝经济发展的现实特点决定的,即北方经济在全国的弱势地位要求中央政府在政治方面给予倾斜政策来弥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