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2篇
教育   181篇
科学研究   42篇
体育   638篇
综合类   204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运动性肌肉酸痛产生机制及防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2.
<正>游泳项目是在青少年人群中开展得较为普遍的运动项目之一,尤其在近年来我国游泳项目取得长足进步以及在国际大赛中捷报频传,更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人群投入游泳运动的热情。如何通过营养手段保证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保持最佳  相似文献   
153.
杨勇 《中国学校体育》2012,(Z1):146-148
<正>体育教师对高中生进行中长跑训练时,大多只重视训练的过程及训练时的安全措施等,往往忽视训练时和训练后产生运动疲劳的诊断及恢复过程,轻者致使训练达不到最佳的效果,缩短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重者给高  相似文献   
154.
目的:观察补充糖饮料、支链氨基酸和乳清蛋白等能量物质对阶段性大运动量训练维持或提高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疲劳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冬训阶段性训练计划安排,对10名散打运动员在30d的体能训练阶段,按营养补充方案进行能量补充,观察能量补充对机体无氧能力的输出总功、最大功率、疲劳指数,有氧能力的拉桨时间、功率、桨频,生化指标血乳酸(LA)尿素氮(BUN)、血糖(GL)、肌酸激酶(CK)的影响,另选10名队友作空白组,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和空白对照。结果:观察组经过阶段性能量补充前后运动员的输出总功、最大功率、疲劳指数和桨频均显著提高(P〈0.01),与空白组相比也有明显提高(P〈0.05),训练课后血糖水平也明显提高(P〈0.05),补充支链氨基酸和乳清蛋白后血BUN的恢复与空白组比有极显著好转(P〈0.001)。结论:训练期间补充糖、支链氨基酸和乳清蛋白等能量物质,能明显改善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和无氧运动能力,明显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加速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5.
常芸 《体育科研》2012,33(4):11-16
运动心脏作为运动员所特有的"高功能,高储备,大心脏"一直被认为是运动员良好体能状态的重要保障,但在运动训练监控中我们发现一些运动员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脏结构改变和心律失常现象,往往影响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常常困扰着运动员和教练员。运动医学研究也显示,在大运动量训练与反复大强度运动后运动心脏细胞与亚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代谢发生了某些失代偿性改变,引起运动性心肌微损伤,而且,右心房、右心室及内膜下心肌组织是运动心脏对大运动量训练与反复大强度运动的敏感区域,又称易损部位。尽管目前运动性心肌微损伤现象已为人所知,且运动性心律失常发生也与运动性心肌微损伤有关,但其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运动员心肌微损伤与运动性心脏意外的发生很难早期诊断、预测和防治。针对优秀运动员潜在心脏隐患的调研也证实优秀运动员存在较高的心律失常风险,且专项训练年限长的运动员更为常见,一些运动员因此而退赛,甚至退役。运动性心律失常已经成为影响运动员体能、健康以及正常训练比赛的重要原因之一,制约了部分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和比赛成绩的提高。部分退役运动员留下了永久性的心律失常。本文主要针对运动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以及病理变化与发生机制进行了综述与探讨,并对未来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希望开展运动性心律失常电生和分子病理的研究,规避运动场上心血管意外的发生,保障运动员健康、延长运动寿命。  相似文献   
156.
采用文献综述法,对缺血修饰白蛋白、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和C反应蛋白等心脏分子标志物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概述,探讨运动引起心脏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分析心脏分子标志物用于评价运动性心肌损伤的特点和意义。研究表明:理想的评价运动性心肌损伤的心脏分子标志物,主要应具备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和敏感性,其释放比例与心肌损伤程度一致,并有较长的半衰期;心肌肌钙蛋白因具备较高的心肌特异性和敏感性等特点,是评价运动性心肌损伤较理想的心脏分子标志物;在评价运动性心肌损伤时,可首选心肌肌钙蛋白或联合应用其他心脏分子标志物,有助于综合评价运动性心肌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7.
目的通过电刺激前脑内侧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观察运动疲劳大鼠纹状体(striatum,STR)神经元诱发放电变化特征,揭示黑质(substantia nigra,SN)-STR多巴胺(dipamine,DA)能神经通路对运动疲劳调控的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ontrol group,CG)和运动疲劳组(fatigue group,FG),每组16只,建立递增负荷运动疲劳模型。电刺激大鼠MFB并微量注射多巴胺Ⅰ型受体(D1 dopamine receptor,D1DR)拮抗剂氟哌啶醇(HAL),采用玻璃微电极观察运动疲劳对SN-STR神经通路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运动疲劳后,诱发大鼠STR神经元产生最大兴奋性反应的刺激频率较CG明显增大(P<0.05),抑制性反应单位比例增多,HAL对抑制性反应单位有敏感的阻断作用。结论运动疲劳后,STR诱发放电的频率达到最大值的刺激阈强度增加,SNc区的DA能神经系统主要通过D2DR的作用对STR的电活动进行调节,提示SN-STR DA能神经通路参与了运动疲劳的中枢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8.
张凯杰 《精武》2012,(28):16-16,18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运动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1]。人类研究运动性疲劳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用勤劳和智慧不断丰富和完善人们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9.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汤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血Cystatin C和血β2-微球蛋白(β2-MG)的影响,探讨其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肾脏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游泳运动建立疲劳模型,随机分为安静组(A)、运动即刻组(B)、运动后24h组(C)、六味地黄汤安静组(D)、六味地黄汤运动即刻组(E)、六味地黄汤运动后24h组(F),A、D组休息状态,B、C、E、F组游泳训练。采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Cystatin C和β2-MG。结果:A、C、D、F组血Cystatin C和β2-MG值明显低于B、E组(P<0.01)。另外,与B组相比,E组血Cystatin C和β2-MG值明显降低。结论:六味地黄汤可降低血清Cystatin C和β2-MG,直接或间接维持肾小球的通透性,对肾脏损伤有保护作用,对运动性疲劳有消除和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160.
为深入揭示国内运动性疲劳研究发展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运用CiteSpaceⅤ统计软件绘制运动性疲劳研究领域可视化知识图谱,对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1992-2017年,该领域发文量经历过突增阶段后,现处于消退状态;科研力量主要以高校体育院系和研究所科研人员为主;《中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