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6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48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01.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回忆的方式重现了往日时光,但在回忆的形式上,作者由刻意的回忆过度到"无意识回忆",由此确认了"无意识回忆"是追回真实时光的唯一方法。这一确认的过程也是作者认识艺术真实的过程,"无意识回忆"正是以其突如其来的具体印象作为艺术真实性的保证。文章"无意识回忆"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延伸,最终得以在时间中升华为永恒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2.
吕春 《档案天地》2008,(3):43-45
丧仪背景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潘汉年当即将此噩耗发电报告给时在陕北保安的中共中央。当时,正是全国以上海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趋于高潮之时,所以,参与筹备鲁迅治丧活动的冯雪峰(代表中共。不出面)、宋庆龄(代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沈钧儒(代表救国会)等,拟通过鲁迅的丧仪,发动一场向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性示威,把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203.
刘志军 《武当》2007,(7):45-46
师传宗脉育华颜,开启禅机养性元。太乙玄功藏秘典,如来仙境隐罗天。操持丹法心为本,运化金锋气乃先。智慧朗真垂月象,圆光泛起照江川。  相似文献   
204.
李若晖 《中国文化》2007,(2):202-208
李商隐的《锦瑟》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篇。在中国,所谓名篇的含义就是谁都说不清它是什么意思。关于这首诗,各种各样的说法大概有一二十种。有以为悼亡者,有解以咏物者,有释为讽喻者,有归于自伤者,有释作哀时者,有谓为暗恋者,有视为集序者,有疑为思乡者。但诸家之说皆为钩沉史料、  相似文献   
205.
胡守文 《出版参考》2009,(11):40-41
6月初的一天早上,老社长蔡云电话告我:老阙人住朝阳医院抢救。 我放下电话,急速赶往医院。在重症抢救室那如大车间式嘈杂的环境中,我找到了躺在病床上,鼻间插着管子,有手打着吊针的老阙。  相似文献   
206.
抢眼的上海历史印痕--《追忆-档案里的故事》拍摄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上海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租界的存在和上海人的精明,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享有东方的巴黎之美誉,不仅工商业发达,市民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而且具有充满活力、别具魅力的上海城市文化.近年来,以老上海为题材的书籍、影视故事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除反映都市文化娱乐外,有展现上海殖民建筑风貌的,有揭露豪门望族畸形生活的,有热衷风花雪月的,有赞赏冒险家发迹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几乎泛滥成灾.那么,真实的历史的上海旧貌究竟是怎么样的?它能提供给我们甚么样的借鉴?伴随着上海近百年的发展,这样的追问一直在我们的耳畔萦绕.  相似文献   
207.
多解的《锦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谜团,等待着我们去填充和解答,思维的空间因此被拓展,作者从"追忆"的角度试着再读它,力求从李商隐苍凉的心灵深处解读他无望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208.
1977年,当锈迹斑斑的高考大门突然洞开之时,我和大多数考生一样,被从天而降的喜讯惊得手足无措:是考还是不考?高中刚毕业时,胸中一腔热血,大学如招生,我肯定会像战士一样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怎奈四、五年过去,  相似文献   
209.
《辅导员》2010,(13):90-91
2010年6月13日9时,华君武先生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95岁。至此,被誉为"中国漫画三剑客"的丁聪(于2005年5月在北京去世)、华君武、方成,已去了两位。  相似文献   
210.
李英 《留学生》2012,(8):60-61
看到“纪念欧美同学会成立百年”的征稿启事,我的心被触动了,眼光迅速撇向书架上一本厚厚的精装书《旅德追忆——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留德学者回忆录》。对我来说,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凝聚着一段我在欧美同学会的最难忘的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