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8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后一政权对前朝遗民的安置和处理往往不一.<史记>中的周朝和秦朝都有详细的遗民处理例子.周的政策较为宽松,而秦则较为强硬.同时,有作为民族群体的群像式描写,也有对个别突出人物的专门刻画.本文就<史记>遗民中的典型个例和群像描写入手,通过历史上连续性的比较,展示<史记>在这一主题上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42.
元好问作为金代诗词创作的高峰与方家,其遗民诗词风格形成与其身世与遭际志节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于历代评价间,元氏遗民词怀溯故国而境界发越,体现出多重矛盾的士人心态与彷徨伤痛的思想感情,元好问词与修治《金史》的举动相映衬,体现出气节的操持与心理变化的历程,于金元诗词文史间具有重要的词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3.
元明代兴,对戴良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及入明,他依然坚守君臣之义,甘为遗民。这种生活经历使其诗歌多叙写乱离,忧思家国,追慕陶潜,呈现出易代之际独特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44.
台湾乡愁文学从作者个体"怀乡"经验的投射,到追求政治理想、政治诉求,到历史意识的觉醒,再到追寻精神家园的哲学世界,是遗民文学精神从现实境遇到精神追寻的升华之路,是台湾文学"乡愁"演绎发展的一条隐形路径,折射了文学"乡愁"的遗民文化属性。"文学乡愁"意象,寄予了汉族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的精神本质。通过对台湾文学"乡愁"的分析,论述台湾乡愁文学所投射的遗民政治意识、遗民抗争的历史意识以及遗民"疏离"、"孤独"的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45.
晚明多奇人,归庄便是其中的一员。分析归庄的处世行文及其思想内核,将归庄的狂行怪性和英特高迈的遗民气节归结为"奇"和"正"的对立统一。从"奇"与"正"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个性特点揭示出归庄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46.
赋的手法在明遗民词人的手中从专注于个人生活事件与情感的铺叙转向社会政治事件及政治情志的表现,以反映明清易代的历史事实及民生疾苦,并直抒家国沦亡的悲恸和哀号。这相对于诗歌创作而言。是赋的手法在词中的恢复;相对于唐五代两宋词而言,却是赋的手法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7.
遗民与遗民诗之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古代,每逢朝代更替,便有了遗民。鉴于以往遗民概念具有不确定性,有必要对其做出如下界说:首先,必须是生活于新旧王朝交替之际,身历两朝乃至两朝以上的士人,且在新朝不应科举,不出仕;其次,内心深处必须怀有较强烈的遗民意识。最早的遗民当为商周之际的伯夷、叔齐,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较大规模的社会阶层和文人群体而出现,则是在宋金元之际和明清之际。遗民尽管明显地体现出隐士的人格特征,但又绝不游离于社会政治之外,以致于越到后来政治倾向越鲜明。遗民不仅以其高尚的志节彪炳史册,更以拯救民族文化为己任,积极从事文化创造。其创作中最具特色亦最有成就者当推诗歌,尤其是清初遗民诗,不仅是清诗的创作高峰,而且在中国古代诗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8.
方勇 《天中学刊》1998,13(4):39-43
南宋末年,诗人们面对着民族的巨大不幸和个体的严重失落,对杜甫的“诗史”价值不断地加深了认识。其中的舒岳祥就是通过继承杜甫以序代题等艺术形式来强化他的诗歌作品的叙事功能,从而创作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宋末初东南沿海地区动乱现实的“诗史”巨卷,使杜甫的“诗史”精神得到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9.
明末清初著名盐城籍遗民诗人宋曹一生诗歌创作甚富,其所持的诗学观念既颇具个性特点,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江南遗民诗人所共有的诗学祈向,因此值得后人关注和研究。一方面,宋曹论诗以“性情”为主,认为诗歌要“情固”而又“蕴出”。另一方面,宋曹崇尚节气,注重忠孝,坚守儒家伦理道德精神。此外,宋曹选解杜诗、仿作杜诗等行为活动均体现出其崇杜、宗杜的诗学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50.
清初遗民诗群的形成,完全以明清易代的沧桑巨变为契机。以此为界,清初明遗民诗的创作也明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致。晚明社会的政治危机、世风堕落,以及文化领域中哲学的突破与异端思潮的崛起;清代初年的民族高压政策,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以及经世致用学风的高扬,对于生存在这一时空背景中的遗民的人生态度、处世哲学,乃至诗歌创作均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以群体网络形式出现的清初造民诗群,主要分布在北方、淮海、江南、岭南、西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而每个区域中都包含若干个遗民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