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8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清代诗人集会唱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研究清代诗歌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各类集会唱和伴随着遗民诗人的一生,从这些集会唱和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在甲申事变、南明灭亡和己未"博学鸿儒科"三次事件后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52.
王士禛与遗民群体的交往主要集中在其五载扬州推官期间。他千方百计赢得遗民群体认可,为其在文坛以至政坛发展铺石筑路,是王士禛与遗民交往功利目的的初始。进而对遗民群体持以似有还无,若即若离甚至敬而远之的态度,是王士禛与他们交往的功利心态发展演变过程的体现。最终,鸟尽弓藏可谓是王士禛与遗民交往的功利目的实现之后的必然结果。王士禛对遗民群体的用行舍藏,顺利完成了自己文学地位的确认以及政治功绩的积淀,某种程度上也使其成为了满清统治者怀柔文化政策的执行者。  相似文献   
253.
唐李他仁墓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唐右领军赠右骁卫大将军李他仁墓志》1989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东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孙铁山先生曾作过录文并考释,但墓志拓片至今未见公布,录文涉及问题仍不少,学界对该墓志亦未见新的考释。本稿利用近年发现的唐人墓志以及现存文献资料,并在孙氏录文及研究基础上,指出史料中栅州与栅城的关系和区别;认为李他仁并非所谓的靺鞨人,而是出身于世代为官的高句丽官僚家庭,他是在唐朝与新罗大兵压境的乾封年间投诚唐朝的;同时,对墓志记载、墓主最终官职、死亡时间以及对墓主后代记载存在问题,也做了深入论考。  相似文献   
254.
明初有大批汉人甘为元朝遗民,戴良最为典型。他忠于元廷,力图复元,事不可为后隐居四明,以诗文抒发黍离之痛。朱元璋召其入京,坚辞不就,终死于京师。其气节令人钦佩,其诗文亦卓有成就,后人于此多有研究。但是关于他死亡的具体地点与方式,史志记载及后人叙述多不尽相同。今人对这一问题已有所涉及,但多语焉不详。文章对有关戴良之死的历史叙述进行考索,力求还原历史,揭示戴良之死的真相。  相似文献   
255.
梁济是一位倾向于文化含义之"遗"的清遗民。他在清末反对暴力推翻清政府,主张温和的改良。在清帝逊位民国建立后,梁济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从对民国寄予希望到失望,但反对复辟清朝,选择殉节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从梁济在民国后的价值取向,认识其有别于其他清遗民的文化遗民情结,这是梁济既传统又趋新的人格特质形成的,反映了民国新旧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文章从梁济的价值取向得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树立坚定的文化信仰,不断发展变通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永不消失的精神。  相似文献   
256.
方文是明末清初桐城著名诗人,明遗民诗人的杰出代表,在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诗自成一家,被称作"嵞山体",创作内容丰富,突出表现在抒发强烈的遗民情怀、反映现实、感时纪事等方面;在艺术上表现为语言通俗流畅、浅显如话,所抒发的情感真诚直率等特色。"嵞山体"在清初诗坛多受褒扬,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57.
本文聚焦于沈曾植、王国维、罗振玉、郑孝胥等一批避居上海的清遗民在民国之后的现代遗民实践。通过对遗老们生活与心态的检视,本文考察清遗民在辛亥后的避世选择:遗老们如何栖居“海上”,又如何在日常与文学世界中上接遗逸传统,在现代都市中展开自己的“海滨”生活。在遗老的笔下,整个城市被架空,本当蒸蒸腾腾的都市景象,亦被转化为云海缭绕的“山林”。  相似文献   
258.
明清易代之际产生了我国历史上数量最为巨大的遗民群体.傅山的一生正是一代遗民生存状态的写照,从他在明亡以后的活动我们可以管窥清初明遗民活动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9.
南宋遗民词人在亡国入元后的生活里,经常性地怀念在故国时的生活,在痛苦的现实生活里回忆往日的欢乐旧事,更增添了他们的感伤惆怅。这种由今昔对比产生的怀想之悲,是南宋遗民词人群体悲剧性心灵体验的表现。  相似文献   
260.
徐燕琳 《文化遗产》2016,(1):137-149
移民、遗民、逸民历史和文化深厚久远。移民和遗民是岭南文化形成筑建的基石。宋末的崖山海战成为遗民精神乃至岭南文化的主帜,并经陈献章、梁启超等思想家凝炼升华。与遗民相连的逸民思想是岭南精神的一部分,由慧能的平等意识和边地超越,发展为石涛自用我法和陈寅恪对自由意志的追求。从思想史的角度看,移民、遗民、逸民和他们的思考及实践是岭南精神的基础,并从对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的追求,进而为对平等、民主、民权、国权的争取;从个体意识的体认,走向对思想、文化、制度的批判、改革甚至革命。岭南特殊的人文历史地理更激发了岭南人的危机意识、深刻反思和勇于担当。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在近代史上,自由意志之帜引领着岭南及中国的前行,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传递民族精神,承担起华夏文化的运命,而从广义上推动了人类对自由和发展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